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虛拟現實要渲染嗎知乎

虛拟現實要渲染嗎知乎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2-08 13:06:19

虛拟現實要渲染嗎知乎(黑科技驚爆出世)1

虛拟現實要渲染嗎知乎(黑科技驚爆出世)2

翟振明 | 現為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活動:2016年11月19日, 網絡智酷主辦沙龍主題:“VR與信息倫理學”,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主辦方審閱授權發布筆記;部分PPT來自嘉賓。

今日筆記俠客:筆記俠 深度好文:5360字 | 7分鐘閱讀

筆記之前,請先思考:


  • 虛拟現實時代,為什麼探讨未來需要人文理性?

  • 未來企業的社會責任有什麼變化?

  • 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關系是什麼樣的?

  • 虛拟和現實的邊界被抹去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全網首發·完整筆記·人工智能

這個世界是不是要有颠覆性的改變?來看看人工智能有沒有那麼厲害。

我們原來的體力勞動用大機器替代,現在的部分腦力勞動被計算機和人工智能代替了,人的學習功能也有一部分不用了,就是使用人工智能。這一直是我們奮鬥的目标,不是什麼新東西,沒有什麼颠覆性。

覺得自己的工作要丢了的人,這種思維就叫做“用工思維”。這是很好的事情,有什麼可怕的?人活着,不是為了幹活,一畝三分地的想法是很土的,而且對人的尊嚴有損害,活下來不是為了幹活。

我們的追求可多了,尊嚴、自由、快樂,這些都是很好的東西,也是我們想要的審美和藝術創造,少幹活是好事情,現在人們覺得沒人雇你幹活是最悲哀的事情,因為沒有工作就沒有錢,隻有錢才能交易,獲得商品,沒有錢要不到其它想要的東西。

從人類生活的目标來看,人工智能代替部分人類工作,這是減法,我們的工作減少了,這不是悲劇,而是好事,人應該做真正有内在價值的事情。但是現在的社會機構非要經過幹活和被人雇傭才能讓我們享受人真正的生活,所以我們被這種思維定式洗腦了,覺得自己沒工作幹好像是悲劇,其實沒工作幹是我們所有技術發明的一個目标而已。

現在VR來了,有人把VR到來的時代和現實生活比較,說什麼VR會讓現實生活變得暗淡虛無等等,這不是扯淡嗎?人的生活内容變得無限豐富,VR、ER是加法。

一、ER會比人工智能更加真實地颠覆我們的世界

ER是什麼?

ER是什麼?跟VR有什麼關系?ER是人聯網和物聯網的整合,英文全稱為擴展現實(expander Reality),是虛拟現實發展的高級階段,虛拟現實發展到ER階段,現實和虛拟的邊界被抹去,人們很難分辨自己是生活在虛拟世界還是現實世界。

為什麼說這是造世呢?因為這不是一個小小的、無所謂的工具,它的潛能非常巨大,比人工智能還要大。有人覺得人工智能很牛,可能會征服人類或者消滅人類,ER可能會比人工智能更真實地颠覆我們的世界。

虛拟現實要渲染嗎知乎(黑科技驚爆出世)3

為什麼又要說造世倫理學?因為這個潛能無比巨大的ER,如果在倫理上不引起重視,不把握好,是非常危險的,它必須受到所有人的重視。我們要提前預防它的負面效應,就要具體指導ER會給我們的世界帶來什麼樣的颠覆。

大家可能不相信,或者會覺得這個技術很遙遠,你要是真這麼想,就錯了,我自己建了一個實驗室,我的實驗室裡,就部分實現了這個東西,ER一點也不遙遠,它很近,近到就在你眼前。我這個實驗室不少人去過了,在今天的演講現場,就有人去體驗過。

二十年前我就在講VR,我的書是在1998年出版的,翻譯成中文是在2007年。那個時候我在美國就把VR的可能性展現了出來。因為現在VR非常的熱,大家也發現了一個時間表,就是VR的技術叠代。

鳳凰衛視的楊錦麟和我同台講演,原來他準備的稿子都放棄了,他的講演變成了對我講演的一種評論,原來他從來沒有聽說過我,凱文·凱利來到中國大家都把他當神,門票賣得很貴還進不去,咱們中國人的自信心還是不強,對自己人覺得無所謂,外面的和尚就好念經。

ER到底是什麼樣的?

你們都戴過VR頭盔吧?今天我給你們描述一下,VR(虛拟現實)、AR(增強現實)和MR(混合現實),你們都聽說過吧?我這隻有兩個概念,就是VR和ER,就是和物聯網整合在一起的東西,所以AR和MR這兩個概念就變得沒有什麼意義了。

ER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我們都看過一部電影叫做“黑客帝國”,人進去以後不用出來就可以在裡面生活,ER就是這種東西,它的3D界面就是ER和VR,我的實驗室就是這樣一個小模型。實驗室都是我自己設計和施工的,整個就是一個ER的概念。ER的世界和VR的世界不一樣。

虛拟現實要渲染嗎知乎(黑科技驚爆出世)4

微信的掌門人張小龍,之前在員工大會上說過一句話“今天開會大家很累,不怪大家,五年以後估計開會就不用來了,大家戴個小眼鏡就可以了”。這個就是VR聯網以後可以實現的。你們現在拿出來用微信拉出來一個微信群,就是一個頭像和ID,有了VR我們搞一個微信群,就可以走過去握個手。

大家都在同一個虛拟地址開會,而且在一個虛拟房間,跟當面開會一樣,但實際上大家都散落在世界各地。我們的物理地址就沒有用了,國界也不知道該怎麼定義了,這些隻是體驗層面和社交層面。

開會這種商務和社交,VR、AR、MR都可以做到,但是要種莊稼、造大壩可以嗎?VR、AR、MR都不可以,ER就可以。因為物聯網直接在虛拟世界裡面操作,這些搞定了,可以生活在裡面。

人工智能是減法,ER是加法。

二、無縫穿越虛拟現實是什麼樣的?

一些人去我的實驗室體驗了我的ER實驗設備,出來就問我這輛車到底開出了你們的實驗室沒有?過了沒多久,一個搞VR的老總,也到我的實驗室體驗,照樣不知道這輛車是不是已經開出我的實驗室。所以ER不是什麼遙遠的未來,而是正在發生的事。

我的實驗室裡,你登上一個高爾夫球車,兩個座位,真的車,戴上頭盔,頭盔是改裝過的,上去以後看到的不是虛拟現實,和沒戴的感覺差不多,剛開始就是現實場景,美女帥哥。高爾夫球車是我們工作人員開,一個綠色的房子包圍着你,别人都看不見你,這輛車繼續開,出房間就看到北京長安街,現在知道這是不對的了吧?一定是假的吧?怎麼可能到北京長安街來穿越?這個叫做“無縫穿越虛拟現實”。

剛才的樓道是假的嗎?你也可以穿到紐約街頭,碰到了另一個人在街上騎自行車,騎自行車的人就和開高爾夫的相遇了,它不是用導線連接,而是用互聯網連的。

我的實驗室就四十幾平米。但是你看到的東西可以摸可以坐,所有伸手可及的東西都可以摸,那些假的東西是慢慢整進去的,看到的車還是真車。在你的體驗當中,所有的人都是可以摸的。剛開始看到的是真的實驗室的場地,現在看到的是一樓保安的場地,這個就動用了物聯網的概念,兩個攝像頭代替眼睛把現場傳過去了。

這就是物聯網。

虛拟現實要渲染嗎知乎(黑科技驚爆出世)5

演講現場

當然,現在的物聯網是監測你的狀态,并沒有說要操作,以後知道狀态以後肯定就要操作了。整合在一起,你和保安打招呼,然後車回到實驗室,還沒摘頭盔就可以發現回到了實驗室。摘下來果然是實驗室,這就是無縫連接兩頭。

講到這裡,兩個大的倫理學問題就出來了。那些專業人士會問我:頭盔是怎麼弄的?我說以後會越來越小,就像我們的隐形眼鏡一樣。你的所有行動都是用外部來輸入的,自我意識有可能還在,但是控制不了自己,可能自我意識都沒有了,整個就是這兩種可能性。

外面的人看着覺得你還在,在動、在笑、在哭,其實你成了機器人、僵屍,你沒有自我意識。退一步來說,就算你有自我意識,你也已經分不清虛拟和現實,你不知道是在虛拟世界,還是在現實裡,很可能,你沉浸在虛拟世界裡,永遠都不知道怎麼出來了。

三、技術的底線到底在哪裡?

這個技術并不遙遠,已經可以做了。如果我神志不清去推廣這個技術,并且别有用心,想用這個技術去控制别人的話,就應該把我抓起來,因為這個現實底線是不能跨越的。

我做這個實驗室是為了什麼?讓人看到邊界在哪裡,不能再往下走。我們最怕的就是人把最根本的東西給弄沒了,這個最危險,所以倫理學主要是防這個東西,維護我們最基本的自主性、人的主體性和最基本的權利。

我們要強調,在這裡,企業的責任主要就是防止這些有能力控制别人的人來接觸我們的系統并且控制大家。

虛拟現實要渲染嗎知乎(黑科技驚爆出世)6

現場提問

ER的世界我們應該怎麼造?按照自然物理規律,還是改造自然物理規律?地震還要不要?海嘯還要不要?社會規律怎麼制定?根據什麼來造呢?根據人文理性,我們人生活到底是為了什麼?原來覺得無意義的問題現在真的必須回答了。晝夜更替是不是我們人類生活必然、有意義的一部分?要不要改變這個規律?

現在流行AI(人工智能)機器人,我要特别提出一個“無智能機器人”的概念,無智能機器人可以在虛拟世界直接操縱,這個是連接VR與物聯網的一個關鍵點。在ER這裡,還有人替(即人工智能)、物替(即物聯網)、人模(即虛拟世界的人)、物模(即虛拟世界的物品)等許多概念,在這裡,社會規律和倫理道德,在這些上面會有相對應的關系,需要我們好好研究。我一直在搞這個,已經搞了二十年,現在主要就是想把這個理念傳播出去,這個世界馬上就要到來,沒有人文理性預先注入的話會是非常危險的。

我的實驗室是一個危險的地方,如果我是一個正常的理性的人,就沒危險,一旦我變成了一個瘋狂科學家,可能就會有問題。所以,我想把這麼一個造世倫理學給提出來,讓人們來重視思考,你把自己當成上帝肯定不行。

四、ER的商業模式和倫理學

ER(擴展現實expander Reality)就是這樣,人戴上頭盔,物就是物聯網,人要操作物要有一個界面,可能就是像物一樣的東西,Avatar(阿凡達)就是在電腦裡面代表你的形象,電腦造出來的假人就像我們玩遊戲被殺的人,要有人工智能驅動來代表和模仿你,你不在的時候他冒充着你,或者你不在線,就派出一個人工智能(人替),物替就是操作物聯網。

現在也沒有人講這個,VR和AR都沒有這個東西,物模就是現在虛拟世界裡面大家挖了一口井,那些東西都是物模,也是純虛拟的房子,這個就是有對應的,為了操作物聯網搞出來的東西,狗也可以戴上頭盔,你可以在虛拟世界遛狗。你要是能給狗做頭盔,這樣市場一定很好,研究一下狗的視覺結構,進去以後看到其它的狗,狗搖着尾巴互相逗趣,遛狗進去的話好玩吧?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小模型我已經做出來了。

倫理學是人不能當成工具,這個是最基本的人文理性。人可以自己把自己當工具,我的這個實驗把人當工具,是為了自己的目的做實驗,不是為了其它的目的。VR的未來,我們要面對這些東西,我們要非常警惕,技術繼續發展下去,人就真的成工具了,所有的人都可能成為技術的奴隸,成為那些操縱技術的人的奴隸,這是非常危險的。

虛拟現實要渲染嗎知乎(黑科技驚爆出世)7

在ER到來的世界,一個責任主體有不同的身份,假人和真人、人模和人替,他們的道德責任是不一樣的。人替是真人戴着頭盔在網絡世界、VR世界裡面出現。人替是假的,但是做得足夠好的話區分不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們這裡坐着某個智能機器人我區分不出來,我分不清是人是物。機器人沒有自我意識的,我要把它區分開來才負有道德責任,區分不出來就是大問題。

倫理學的問題就是這麼多,物理傷害和心理傷害怎麼區分?人和身體的财産也怎麼界定?這些問題,現在已經變成了真的、大家需要考慮立法去面對的問題,世界的過渡界限抹掉以後怎麼辦?一個責任主體有雙重身份,我們可以分開一個一個讨論,因為比較抽象,今天暫時先不說。

五、新的文明形式即将到來,

我們怎麼辦?

1、用人文理性把握造世倫理

VR進一步發展,到了ER後,我們就應該思考一些人文理性的問題。一般來說人們講人文就不太講理性,認為談談愛情、讀讀古書、搞搞情調就是人文,其實這是文人。

人文和文人情懷不是完全對等的東西,人文的核心概念包括科學,如果科學不是以追求實用為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某種經濟效益,完全是為了認知世界和理解自然,就像愛因斯坦一樣,這類科學屬于人文領域,也是人的一種終極追求。

當然,作為工具性的理性就不算人文了,而是一種并排的概念,概念上屬于不同的範疇,但是純科學、純藝術和哲學是要把基本道理想清楚,這個就要用理性的方式來做,屬于人文的領域,所以人文并不是說我有文人的那種情懷,抒發一下,就叫人文精神。過去在西方都是講人類獨立理性和自主理性的旗幟,和原來神的世界以及關于上帝規定一切的概念相分離,就是利用自己的理性判斷自己。

今天,科技和互聯網迅速發展,緻使新的文明形式都有可能提前到來,我們要怎樣讓它進入我們的社會?未來我們應該怎麼走?今天,我想在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層面來讨論這些可能性。

2、人文和情懷是不同,情懷有時是危險的

這可不是情懷能夠搞定的,情懷有的時候會是危險的,需要盡量避開。比如我是搞儒家的,你是搞伊斯蘭的,我們看誰奪得話語權,就把自己的偏好放進去作為未來人類生活的基礎,這是我們應該警惕的。所以我們要決定未來,包括我們的憲法怎麼制定,都需要有人文的終極關懷。

人文精神怎麼體現?

就是在憲法裡面體現,而不是在娛樂和抒情的東西中體現。今天我講的造勢倫理學就是人文理性最基本的東西,我們該怎麼辦?要什麼或者不要什麼?西方哲學家休默都知道對世界的描述本身是得不出規範的,光靠對已有的東西進行描述是得不出來未知的東西的,事實有無窮多,自然規律、社會倫理也有無窮多,我們要用實證的東西研究和了解,沒有一個定向,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就不知道從何下手。

虛拟現實要渲染嗎知乎(黑科技驚爆出世)8

幹嘛要從VR、ER入手,講造世倫理?因為我們價值上選定了VR、ER這種東西是我們想要關注的,價值取向已經定了,所以開始的時候就要有價值判斷,沒有價值判斷的話行動不可能發生。比如在四樓掉下去摔死有好幾種可能:一種是事故,就是不小心在樓上看外面的美女,或者是潘金蓮看見誰了,這不是行動,而是事故,這樣就沒有倫理學的問題。

還有一種是跳下去,掉下去和跳下去聽起來差不多,但跳下去是故意的,這就有道德問題,就屬于倫理學的範疇。倫理學就是判斷應該與不應該,VR會對我們未來的世界造成什麼影響?我們應該對VR抱有一個什麼态度?采取什麼樣的行動?

ER來了是事實,ER會對我們的世界進行難以想象的改造,我們如何應對?誰該有話語權呢?誰說話大聲就聽誰的?那就不對了,希特勒能說道,如果未來世界的VR讓他掌握的話我們會很危險。所以我們要讨論ER造成的未來該怎麼辦,所以這就是造世倫理學。

根據現在科技的發展,我們還可以猜想一下,很可能在2600年,我們的後代把我們今天在自然環境當中的生活當做文明的史前史,并且在日常生活當中忘卻這個史前史,史學家們把2016年和2600年當做人類正史的創世記階段,史前史的故事成為他們“尋根文學”經久不衰的題材。人們開始創造新一輪的虛拟現實。

網絡智酷| 緻力于“讓天下思想者連接起來”,并“讓思想流動起來”。目前,已聚集并持續連接幾百位泛互聯網領域的思想者、研究者、企業家、創業者,舉辦線下跨界思想公益沙龍——智酷沙龍近50場,精編内容近100萬字。2016年3月,成立“段永朝工作室”,開發“認知重啟:互聯網思想十講第二季”公開課,嘗試以個人工作室模式,支持中國互聯網思想研究。

筆記俠微信後台回複“筆記俠”獲得:

500位商業大咖的600篇演講筆記

22篇讀書筆記&幹貨版圖書

筆記俠出品的電子筆記書

關注筆記俠,查看精彩筆記

李善友丨傅盛|餘晨丨龔焱丨徐新丨 閻焱丨俞敏洪丨李豐|蔡文勝丨段永朝丨羅振宇|吳伯凡|宗毅|吳聲|伊光旭丨李欣頻|王東嶽...

合作夥伴:混沌研習社|湖畔大學 | 創業邦|領英中國|36氪|騰訊|京東|正和島|中歐|微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