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的鑒賞方法?今天早起看到一條新聞,“棗莊居民挖野菜被感染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玉器的鑒賞方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今天早起看到一條新聞,“棗莊居民挖野菜被感染了”。
昨天走到萬仙樓又被告知住在泰安當地也需要提供48小時内的核酸陰性報告。
我決定下午不出門了,把本應該現在在磨的石頭放到下午磨吧。
玉器行有幾百年來流傳至今的行間規約,也就是入行之後不成文的“規矩”。
這些行間規約不隻是包括玉器商行,還貫穿了玉器整個制作、售賣、流通的環節。
随着時代發展,有一些規矩确實聽起來不合時宜了,大家權當了解一下傳統吧。
作坊之間不成文但是大家都恪守的規矩:
①同行之間不竄門
不僅僅是玉作坊之内很忌諱“竄凳”,玉作坊之間也很忌諱随便“竄門”。
“竄凳”是在同一個作坊之内,師兄弟之間還要有如此嚴格的規矩,
作坊之間的門規嚴格則自不待言。
但是這個規矩是約定俗成的,遵守與否全看行内人的自覺。
如果有同行進入 作坊,師傅一般會馬上迎過去,将人帶去陳列室或者其他地方。
避免竄門其實就是怕被偷看手藝,也怕被人摸了底,既怕漏好也怕漏怯。
我想起來大概八九年前在北京前店後廠的工作室裡,有一位技藝高超的女抛光師。
我們雕刻在一樓,她們抛光在二樓,宿舍也在二樓。
當時下班以後到抛光室,那位姐不好意思說讓我們離開,工作的時候能看出來沒施展開。
十幾分鐘的時間裡,有的動作甚至捂着進行。
之前還不理解,甚至覺得人家不夠大方。
其實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沒有遵守“規矩”,沒能尊重這位師傅。
②避嫌
被允許進入玉作坊的人,進門之後要馬上背手,參觀的時候也要離機器遠一點,探身看。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這樣做事為了避嫌。
因為作坊内到處都是玉料,成器之後送一個小玩意兒都可以,偷拿玉料就是暴殄天物,很可恥的行為。
玉器行行會是一種官督民辦的社會團體,主要職權是處理行内外的事務,決定入會的商戶,統一同行業經營方針,進行登記,承辦政府分配的稅務、公益事業任務。
清乾隆54年(1789年),由政府批準,民主選舉産生會首,成立了“玉器行同業公會”,又稱“玉器行會館”,遵邱處機為祖師。
公會每年正月十九在館内舉行邱處機誕辰祭禮;七月二十八在館内舉行邱處機仙逝祭禮。
每到祭祖之日,玉器同業公會全體同仁還要到北京的道教活動中心白雲觀參加祭祀活動。
(之前朋友圈有分享過道士與磨玉人互稱師兄弟的來源)
行會規定所有的會員都要遵從,不可欺世盜名,不可觊觎會産,不可利欲熏心,不可借會館之名大肆斂财,有損行業名譽等等。
對于銷售人員,也有很多規矩約束其品行。
①不能洩露行業秘密。
在古代叫“夾包的”,現在叫“代購”,遊走于整個行業之間進行采購。
當然這是對于真正的“識寶商人”來講,現在有一部分“代購”,他的專業水平不算行内之人也罷。
整個鍊條中,他們是唯一知曉各個作坊的特點和擅長之處的人。
他們也嚴格進禁止到一個作坊說另外一個作坊做了些什麼,也嚴格禁止讨論别人給他的價格。
這是他們的職業道德。
②牙齒當金使
隻憑口頭承諾,不用寫收條立字據,“牙齒當金使”,“君子一諾千金”。
雙方都恪守信用,形成一種行業的傳統行業規矩。
這一條放到現在确實不太适用,有一部分人的牙齒不想當金使。
③隻能送,不能偷
進了門,就要遵從玉器行的規矩了。
曾經的玉器行,有專門存放玉器的倉庫。
客人來選物品,如果有大宗物品成交,掌櫃的送客人到倉庫門口就自然背過臉去。
原因是,門口的床闆上有很多小件玉器,是給客人來拿的。
掌櫃的别過臉去,客人就可以大大方方地拿走一件。
如果趁賣主不注意的時候偷竊,就是十分可恥的行為。
在玉器行業中,發現誰偷了東西,就永遠不可以在這個行業裡幹了,這條規矩最為嚴格。
④真假高低,全憑眼力
鋪子陳列的東西有真有假,還有“撂跤貨”,即真假未定的貨,但不标明真僞。
每個人的眼力不一樣,有人看真,有人看假。
買主看真,賣主看假,如果是真東西,被人買走了,叫“撿漏”;
如果是假東西,被人買走了,叫“打眼”。
這些都不能稱為騙人或者受騙,雙方都認為是眼力問題。
現在網絡購玉非常流行,個人建議各位老師先學習基礎知識,再提升眼力。
不要買到東西就喊“上當了”。
說到底,這是一個比拼眼力的行業。
越是從業久的人越是謹慎,越是不會說自己百分之一百會看每一個料子。
反而剛入行的許多商家為了出貨會說自己不會有眼力不到位的問題。
眼力高低才是“撿漏”和“吃藥”的決定性因素。
⑤不可狂妄自大
在鑒賞中,有的人會在衆人面前自吹自擂,自認為是天下第一。
其他人覺得他太狂妄自大,就有人設個套,讓他鑽進去,上當受騙。
叫做“設局”。
這種行為在行業内不認為是騙人,而是懲罰他的自我吹噓。
⑥袖内拉手
古玩玉器行一直有這個規矩,交易采用秘密的方式,在袖子裡談好價碼。
如果是價值較高的器物,則采用“封貨”的方法,密封投标,之後當衆拆封,出高價者得。
這種交易方式與皮毛、牲畜交易“掏麻雀”的方式類似。
就是賣者把羊皮抱在懷裡,把手藏在羊皮底下,先用手勢開價,買者把手伸到羊皮底下,
去摸賣者手裡開出的價格,自己再開還出來的價。
交易牲畜或者其他貨物時,買賣雙方将袖口對準袖口,一方用手勢開價,一方還價。
這種交易方式,簡單保密,兩個人的事由兩個人來交易,不希望更多的人插嘴,以免擡價或者壓價。
如果交易不成,雙方用眼神表示,心照不宣,另尋他人。
正如回族諺語所說“買賣不成仁義在”,互不争執,不傷害感情。
我父親曾經告訴我,90年代在我老家的牲畜市場,交易也是采用這種方式。
以上即是籠統的行間規約。
回民中有一句俗語:“回回三大行,珠寶、飯館、宰牛羊”。
元代時候有許多回回巨商經營香料、珠寶、金銀器皿和藥材,一些還擅長海上貿易,其足迹達亞非十數個國家和地區。
“其人善鑒識,故稱曰識寶回回。而種類散處南北,為色目人甚夥”。
回民在元代以後,凡是曆代朝廷定都的地方,都經營珠寶玉器。
我想,他們善于經營珠寶,最主要還是善于識寶。
(識寶回回是以民族信仰為紐帶組成的一個商人群體,他們敢于冒險、遊走四方的膽識,公平守信、團結互助的習慣,神秘莫測、膽大心細的交易方式,用自己民族特有的經商道德與行為模式,為玉器行的評鑒和售賣環節添上了濃重色彩的一筆)
行間規約的設定大多數也是與他們的信仰和習俗相關。
《古蘭經》中強調:“你們不要借詐術而侵蝕别人的财産。”“後世之日,招搖撞騙的奸商,同暴君惡霸複活在一起,忠實利人的義商,同聖賢烈士複活在一起”。
坑蒙拐騙、使用詐術是被詛咒的惡習。
這也應了回民那句話“拿了寺上一粒米,祖祖輩輩還不起”的不可貪不義之财的古語。
最後,和玉友們讨論兩個話題。
在和田玉的交易中,買主經常問“本錢”多少的來源是什麼?
當下的交易中,你認為還需要遵守沿傳幾百年的行間規約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