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一:在我國大多都是六十周歲退休,在好多人的印象當中,好像退休了就成為老年人了,我覺得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那還有四五十歲退休的呢。雖然退休年齡界定标準是六十歲,但由于現在生活好了,人均壽命長了,我覺得把六十歲定位為老年人有點過早了,現在大多六十歲的人看上去更像是以前的中年人,無論從外貌長相還是身體狀況、精神狀态都不像老年人,而更像是中年人,所以我覺着以後把七十歲定位老年人的标準比較合适。但也不要因此而延長退休年齡,比方該六十歲退休,現在變成七十歲退休了。人活一輩子有勞有逸,退休年齡不要随便更改,保持在六十歲就行。生命是有限的,留出點時間給自己去安排,留出點位置給年輕人去打拼。而且農村養老問題更突出,到了一定的年齡該休息也得休息,該享受也應該得到享受,尤其炎炎夏日,烈日當空,為老人的身體考慮,也不能繼續從事體力勞動了,該下地勞作的時候勞作,該放下鋤頭的時候就應該放下鋤頭,兒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樂,這才是一個完美的人生。
網友二:當今社會,用歲數來衡量一個人老不老已經過時了。我們這裡,有很多八十多歲的人每天還騎着電動車到處跑……還經常能釣(網)很多魚回……樂觀,心态好,人就精神好,人就有幹勁,人就年輕……充其量就是一個年輕的老人……我今天受到頭條問答的邀請,一個二十八歲的年輕人,對生活感到非常迷茫……這很有代表性,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感到生活無聊,感到無趣,感到沒意思,感到沒勁……感到沒盼頭……這不就是衰老的表現嗎?這就是實實在在的老人。
熱愛生活,快樂人生,笑口常開,滿懷希望,人老心不老……這就是當今社會的年輕人。迷茫,無聊,空虛,失望,看啥啥沒趣,幹啥啥沒勁,總覺得生活欺騙了他……不論他年紀多大,他實質上就是一個老氣橫秋的人。
生活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尤其在年齡上。心态不好,老的快……心态好,壽命長,永遠年輕!
網友三:人活到70歲才算是老人。從小就常聽爺爺說,30歲而立、40歲不惑、50歲知天命、60耳順、70古稀。(70不留宿、80不留餐、90不留坐),爺爺說的很明白,70歲古來稀少,家裡來了70歲的客人,不能挽留住宿,吃過午飯盡快送客,80歲的客人來了,不宜挽留吃一頓飯,90歲的客人來了不能給坐位 。留宿、留餐、留坐,一旦發生突然死亡,例如:心梗、腦梗等等意外死亡,會惹麻煩上身,有時是糾纏不清的麻煩。甚至會拖累你一生不得安生。爺爺說人活到70歲之後走親戚訪朋友就要有自知之明,不能随意留宿。80歲至90歲最好不要走親戚訪朋友了。
網友四:有位名人曾說過:你有信仰就年輕,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輕,畏懼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輕,絕望就年老、歲月刻蝕的不過是你的皮膚,但如果失去了熱忱,你的靈魂就不再年輕。
至于到了什麼歲數才算老人,如果單從勝利年齡上看,不同國家的時代有不同劃分。根據現代人生理、心理結構上的變化,世界衛生組織将人的年齡界限又作了新的劃分: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59歲為中年人;60~74歲為年輕老人(theyoungold);75~89歲為老老年人(theoldold);90歲以上為非常老的老年人(theveryold)或長壽老年人(thelon-gevous)。
我國關于年齡的劃分界限自古以來說法不一。民間多用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為耋,九十為耄。1982年4月,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學會建議,把60歲作為我國劃分老年的标準。現階段我國老年人按時序年齡的劃分标準為:45~59歲為老年前期,即中老年人;60~89歲為老年期,即老年人;90~99歲為長壽期,100歲及其以上為壽星,即長壽老人。
但其實這些都是社會統一劃分,而不是針對某一個人的。其實老與不老,個體差異很大。有的人即便到了八九十歲,依然是一幅年輕的心态,甚至樣子也顯得年輕。根據提問者的描述來看,似乎并不是隻想讨論年齡,而是還有精神面貌和心态。
古人雲“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很多老人其實一點也不老,他們意氣風發,樂于奉獻,敢于創新,勤于學習,活得充實而快樂,确實不能算作心态老,而隻是身體的老。就比如京城很火的“西城大媽”、“朝陽群衆”,裡面很多老人都是懷着年輕的心在為社會做貢獻。
那麼,怎樣從心理年齡判斷一個人是否老了呢?心理年齡是按照記憶、理解、反應、對新鮮事物的敏感程度等計算的年齡。與生理年齡相似,也要根據心理測驗而取得不同年齡群體的心理常模,然後與某人的心理檢測結果相對照,從而得出其心理年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