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傳習錄256節講解

傳習錄256節講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9 17:19:23

【六】

愛問:“盡心知性,何以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盡心即是盡性。‘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盡也。知天如知州、知縣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與天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須是恭敬奉承,然後能無失。尚與天為二。此便是聖贀之别。至于夭壽不貳其心,乃是教學者一心為善。不可以窮通夭壽之故,便把為善的心變動了。隻去修身以俟命,見得窮通壽夭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事天’雖與天為二,已自見得個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見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學立心之始,有個困勉的意在。今卻倒做了,所以使學者無下手處”。

愛曰:“昨聞先生之教。亦影影見得功夫須是如此。今聞此說,益無可疑。愛昨曉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誠無物’ ,《大學》‘明明德’之功,隻是個誠意。誠意之功,隻是個格物。

徐愛接着問先生:“‘盡心知性’為啥是具備‘生知安行’天資悟性的人的事呢?”

陽明先生說;“性是心的本體,天是性的來源,盡心就是盡性”。這句比較難懂,“性”,這裡指人的本性。“性,人之陽氣性善者也──《說文》”;“性,質也──《廣雅》”;“天命之謂性。──《禮記·中庸》”;“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荀子·正名篇》”。天是性之原,即天理是人本性的來源,意思是說世間萬物應該遵守特定的秩序下才能各安其位,生生不息。作為人類應該有自己該遵守的秩序規則。作為人類的個體,該如何做,上天已經把這種秩序規則放在人的心裡。盡心就是按照心中的天理行動。心中充盈良知的時候,外放的行為就是仁義禮智信。

《中庸》中說過‘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

“誠”: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也。

在《傳習錄》下篇,對“誠”字有比較詳細的解釋。陽明先生曾經對人說,隻要能做到好好色、惡惡臭,就是聖人。這話聽起來覺得很容易,但切身體驗的時候就知道這個功夫着實是難。比如一個念頭湧起之後,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又将善念和惡念夾雜在一起了。隻要有了夾雜,就已經不是“誠”了,善能确确實實去喜好,就能做到無念不善;惡能确确實實去厭惡,就能做到無念及惡了。這就是聖人的境界了,所以聖人之學,隻是一個“誠”字而已。

“盡心”,是把心全拿出來,毫無保留了;“存心”, 是我有所保留。需要随時随地提醒自己,就是這顆心還沒做到純粹,也就是還有未盡之處。兩者之間的區别是純度不同,一個沒有雜質,一個有雜質。

“知天”就是知道自己的本分。比如你是總經理,你就應該知道總經理該管什麼事,所處的行業現在是什麼情況,市場具體是什麼情況,下邊幾個部門總監都在幹什麼,整個公司内部和中下層是什麼狀态等等,這些是你做總經理的本分,你必須得知道,這是你的本分。如果你做不到本分,後果自然不會太樂觀。知天如知州知縣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就是這個意思。

“事天”就是我們面對天的态度,因為還做不到完全洞悉天理,心中應該有“天威難測”的敬畏之心,就像兒子對待父親,臣子對待君王一樣,态度要恭恭敬敬,把心全放上,才能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修心性的必由之路。

聖人和賢人是有區别的。聖人是完全洞悉天理的,能做到所作所為完全和天理合拍。賢人是還沒有完全洞悉天理,對天理還是霧裡看花的感覺,多多少少有點不太合拍的。

聖人就像水性特别好的人,下水之後可以像魚一樣,因為對水性非常清楚,在水裡自然是随心所欲,想怎麼遊就怎麼遊。這就是孔子說的,我現在已經70歲了,我能做到任意遨遊人世之間,不會感到有任何拘束,不逾矩的狀态。

賢人是水性一般的人,遊泳池裡遊的挺好,但對水性的把握程度還沒達到完全洞悉的水平,下水的時候,有的時候操作不好,也是要嗆水的。所以下水的時候,還是要小心翼翼的,随時保持警惕,提醒自己。這就是賢人和聖人的區别。

“夭壽不貳”,是說天資悟性的确比較平庸,還看不懂天理是什麼,想進這個門,就要一心為善,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管遇到什麼境遇。“窮通夭壽”這四個字是指兩個方向,窮是指四處碰壁,通是指左右逢源,夭是夭折的意思,就是壽命很短,壽自然是指長壽,不管自己的生命長短,不管境遇是順還是逆,都要堅持為善這顆心,一直把“善”進行下去。随着日積月累的堅持去做,慢慢的就達到一定的修行高度了。

舉個例子,比如你畢業參加工作,限于你的閱曆和認知水平,你對董事長想什麼,總經理想什麼,是完全不清楚的,甚至對企業為啥這麼管理,為啥這麼運作,也是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個時候你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踏踏實實的做好本職工作。随着認知的不斷提高,假以時日,自然就能搞懂上層的思維模式,行業規律等等。

朱子是把事情做倒過來了,等于一個剛畢業的新人,一進公司就要具備總經理的能力,這顯然是勉為其難了。

生而知之的層面是已經洞悉天理;學而知之的層面是能看到天理,但看不清楚,霧裡看花的狀态;困而行之是完全看不到天理的狀态。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困而行之的狀态。小學一年級水平,天天學習123456,認識生字。但并不知道幹嘛要學這些,更不知道将來有什麼用。心裡知道學習這些是有用的,應該堅持下去。

隔了一天,徐愛又來問先生,昨天您說的,我想清楚了,關于“格物”的“物”應該是指“事”,所以“格物”應該是從心上說的。

先生回答說,你說的很對,我們身體是由心主宰的,意念是心發出來的,意念知覺到的就是“物”。

陽明心學中的“物”和我們平常理解的不同,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的“物”就是物質,即“獨立于意識而又能被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陽明心學中的“物”顯然遠遠大于這個範疇。它是指知覺的一個範疇,有點抽象,不是說具體看到的沙發椅子這種具體的東西才是“物”。按照先生的解釋,我們展開一下,給老父親盡孝,盡孝這件事情,就是一個“物”;好好複習考公務員,考公務員這個事情,就是一個“物”,在公司盡職盡責,這個盡職盡責就是一個“物”。

“意之所在便是‘物’”,隻要沒有進入我的“意”,便皆不能稱之為“物”,這一句一定要記住,這是陽明心學最基本的概念。如果“物”的定義沒有記牢,後面的内容隻會越看越糊塗。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這個世界沒有進入“我”的“意”的,對我而言的意義世界,是沒有意義的。自然也就不在“我”修行的範疇。“格物”就是首先不自欺,然後把“事”正其不正以歸於正。

公衆号:yangmingrushi

傳習錄256節講解(盡心知性和生知安行)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