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有這樣一種禅理:“一空萬有”、“真空妙有”。
說的是,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空是有的最初因緣。
對于每個人來講,空是一種度量和胸懷。
隻有将内心清空,你才能容納所有;
隻有内心保持“空”的狀态,你才能不斷地擁有,才能不斷收到生活中的美好。
有一位學者,向一位德高望重的導師請教問題。
到了之後,他不停地向老師訴說自己的想法,駁斥别人的觀點。
導師隻是微笑地看着他,默默不語。
等到他說完一長串論點,終于停下來歇口氣的時候,導師在他面前放了一個茶杯,并且請侍者為他倒茶。
眼看茶就要滿溢出來了,侍者還沒有停的意思。
學者心急地提醒:“停下啊,茶馬上就撒了。”
導師這才擺手示意侍者停下,對學者說:“你來向我請教問題,解釋困惑,但是你一直喋喋不休地說着自己,如果你不把自己倒空,你能聽進誰的觀點呢。
就像這杯茶一樣,滿了就裝不進任何東西了。”
學者若有所思,導師吩咐侍者将這杯茶倒掉,再往裡面斟茶。
茶杯裡的茶又重新續進新茶,這一次導師示意學者喝茶。
學者恍然大悟,說道:“老師,我明白了,隻有虛懷若谷地吸收學習,才能包羅萬物。”
正是保持這種“空杯”心态,這位學者後來也成為了遠近有名的導師。
一代武學宗師李小龍曾說: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空無以求全。”
生命的價值不在于獲取,在于清空。
人隻有學會清空自己,學會包容和接納,才能夠讓一個人呈現更飽滿的狀态。
學會“空杯”心态,你的人生會收獲更多。
《莊子·山木》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正乘着一隻船要過河,迎面來了一隻船眼看兩隻船就要撞上了。
這個人趕緊就對船裡喊了好幾聲,但是船裡沒有人出來回應他,于是就開始破口大罵。
等到船撞上來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船裡空無一人,心中的怒氣立馬蕩然無存。
當我們發現生氣毫無作用的時候,自然就會停止生氣。
由此可見,生氣有時候并不是自己遭受多大傷害,而是心态的問題,心态轉變,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這就是“空船”理論。
你的心态,決定了你對事物的看法,當你看不慣某件事,就自然無法波瀾不驚地面對。
改變不了别人的時候,就隻好改變自己的心态。
王陽明說:“天下無心外之物。”
當把關注外物的一顆心收回了,關注到自己身上,心就自然不被外物所侵擾。
你要知道,這個世界除了你,沒人能夠傷害得了你。
很多時候,你的憤怒不過是拿别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又或者你對别人的看不慣,不過是自己修養不夠。
學會走出自己的局限,換位思考,理解别人的難處,或許你就能和這個世界和睦相處。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小徒弟問老師傅:
“師傅,為什麼我每天忙來忙去,就是沒有成就,沒有收獲呢?“
師傅沉思片刻,讓徒弟拿過來一隻空碗。
老師傅吩咐徒弟把幾個李子放到碗裡,
問道:“你還能把更多的李子放在碗裡嗎?”
小徒弟:“碗已經滿了,放不下了。”
老師傅又将一碗大米倒入李子的縫隙,填滿整個碗。
徒弟說,“原來如此,這下碗就已經滿了。”
老師傅笑了笑,又着将一瓢水往碗裡倒,看起來,碗的所有空隙都被填滿了。
老師傅問小徒弟:“這次滿了嗎?”
小師傅不敢回答了。
這時候,老師傅又把一把鹽化在水裡,水一點兒都沒溢出去。
老師傅對徒弟說:“你的一生,是一隻空碗。若先被許多小事填滿,就無暇顧及大事了。”
“你覺得人生毫無收獲,往往就是你整日忙忙碌碌,沒有分清主次,就會筋疲力盡,所以最後也一無所得。”
這就是著名的“空碗”理論。
做事,一定要分清主次;做人,要學會抓大放小。
把人生最關鍵的問題解決掉,才能增加效率,事半功倍。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句話是說,因為車輪是空的,所以才有車輪的作用;
盛器是空的,才有盛裝的作用;
房子是空的,才有住人的作用。
人要學會讓自己保持一種“空”的狀态,才能讓自己發揮作用。
“空”是一種虛懷若谷的求教,“空”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和心,“空”還是一種抓大放小的智慧。
“空”還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學會放空自己,你才能把一切好事請進自己的生命裡來。
與君共勉。
作者 | 蘇善書,不愛說道理,隻會講故事。
圖片 | 視覺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