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抗生素及其抗菌機制?1.青黴素類:作用機制——幹擾敏感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主要作用于G 、G-球菌及某些G 杆菌感染,對于多數G-杆菌無效(有效的是氨基糖苷類),可作為①溶血性鍊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體炎、猩紅熱等);②肺炎鍊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等),③白喉;④炭疽;⑤破傷風、氣性壞疽;⑥梅毒;⑦鈎端螺旋體病的首選藥其過敏反應在各種藥物中居于首位,無論何種給藥途徑(口服、肌内或靜脈注射)都須做皮試屬于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物,給藥方法為每日分次給藥,每隔6h給藥1次其溶劑應選擇0.9%氯化鈉溶液,靜脈滴注時間不宜超過1h需要注意的是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對抗某些G-杆菌包括銅綠假單胞菌2.頭孢類抗菌藥物:作用機制與青黴素類似幾代頭孢比較如下:第一代頭孢菌素(頭孢氨苄),對G 菌強,對G-菌弱,對β-内酰胺酶不穩定,腎毒性大;第二代頭孢菌素(頭孢克洛),對G 菌不如一代,對G-菌增強,對β-内酰胺酶較穩定,腎毒性較小;第三代頭孢菌素(頭孢曲松、頭孢哌酮),對G 菌弱,對G-菌強,銅綠假單胞菌有效,對β-内酰胺酶高度穩定,基本無腎毒性;第四代頭孢菌素(頭孢吡肟),對G 菌強,對G-菌強,對β-内酰胺酶穩定,無腎毒性;第五代頭孢菌素超廣譜,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常用的抗生素及其抗菌機制?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1.青黴素類:作用機制——幹擾敏感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主要作用于G 、G-球菌及某些G 杆菌感染,對于多數G-杆菌無效(有效的是氨基糖苷類),可作為①溶血性鍊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體炎、猩紅熱等);②肺炎鍊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等),③白喉;④炭疽;⑤破傷風、氣性壞疽;⑥梅毒;⑦鈎端螺旋體病的首選藥。其過敏反應在各種藥物中居于首位,無論何種給藥途徑(口服、肌内或靜脈注射)都須做皮試。屬于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物,給藥方法為每日分次給藥,每隔6h給藥1次。其溶劑應選擇0.9%氯化鈉溶液,靜脈滴注時間不宜超過1h。需要注意的是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對抗某些G-杆菌包括銅綠假單胞菌。
2.頭孢類抗菌藥物:作用機制與青黴素類似。幾代頭孢比較如下:
第一代頭孢菌素(頭孢氨苄),對G 菌強,對G-菌弱,對β-内酰胺酶不穩定,腎毒性大;
第二代頭孢菌素(頭孢克洛),對G 菌不如一代,對G-菌增強,對β-内酰胺酶較穩定,腎毒性較小;
第三代頭孢菌素(頭孢曲松、頭孢哌酮),對G 菌弱,對G-菌強,銅綠假單胞菌有效,對β-内酰胺酶高度穩定,基本無腎毒性;
第四代頭孢菌素(頭孢吡肟),對G 菌強,對G-菌強,對β-内酰胺酶穩定,無腎毒性;
第五代頭孢菌素超廣譜。
3.碳青黴烯類:如亞胺培南,抗菌譜最廣——G 菌、G-菌、需氧菌、厭氧菌。對β-内酰胺酶高度穩定。
4.單酰胺菌素類,如氨曲南,可作為氨基糖苷類的替代品,窄譜,對需氧G-菌——腸杆菌、銅綠假單胞等杆菌。
5.氨基糖苷類:機制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如鍊黴素、慶大黴素等,抗菌譜廣,對葡萄球菌屬、需氧G-杆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多數對銅綠假單胞菌亦具抗菌活性。典型不良反應為:耳毒性、腎毒性、肌肉毒性 。屬于濃度依賴型藥物,給藥方法——靜脈滴注,每日一次。
6.大環内脂類:機制——抑制蛋白質合成。如紅黴素、阿奇黴素等。抗菌譜:G 球菌、G-球菌、部分G-杆菌、非典型緻病原(軍團菌、肺炎支原體、衣原體)和厭氧菌。可用于耐青黴素的金葡菌引起的輕、中度感染或青黴素過敏者。主要不良反應為胃腸道反應。
7.林可黴素類,包括林可黴素和克林黴素,機制為抑制蛋白質合成。抗菌譜主要為厭氧菌,包括梭狀芽孢杆菌屬、丙酸杆菌屬、雙歧杆菌屬等和G 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鍊球菌等)。是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關節炎的首選藥。
8.糖肽類,如萬古黴素,機制抑制細胞壁合成。臨床用于耐藥金葡菌或對β-内酰胺類抗菌藥物過敏的嚴重感染,如敗血症、心内膜炎等。
9.氟喹諾酮類:如鹽酸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機制為影響DNA的合成而緻細菌死亡。廣譜抗生素,對需氧G 、G-菌,尤其G-杆(包括綠膿杆菌)均有效。臨床上用于需氧、厭氧、混合感染。主要不良反應為肌痛、跟腱炎症和跟腱斷裂,禁用于18歲以下未成年人。
10.硝基咪唑類,如甲硝唑、奧硝唑等,機制不明。臨床用于原蟲(阿米巴病、陰道滴蟲病)及厭氧菌(脆弱拟杆菌等)的首選藥。
11.利奈唑胺,機制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臨床主要用于耐萬古黴素的屎腸球菌感染。
至此,對于G 球菌感染可以做個總結:首選青黴素類;耐藥、輕中度感染選大環内酯類;耐藥、嚴重感染選萬古黴素;耐萬古黴素選利奈唑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