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貓(APP學術顧問)首發:說咱閩南話 2020.7.11
說咱閩南話APP獨立編纂的【閩南語詞典】終于随着2.0版的上線,和廣大用戶見面了。除整詞查詢外,詞典還支持普通話與閩南話間的雙向反查。新版上線後,我們收到了很多熱心反饋,有誇贊詞庫豐富道地的,也有表示操作不習慣,或查詢不到理想結果的。為此,我們的學術顧問專門寫了一篇說明,你可以把它當作一篇詳盡的說閩字詞典使用指南,也可以當作語文基礎知識的重溫。
記得我們讀小學的時候,最先用到的是《新華字典》,等到上了初中,才用上了詞典。那麼為什麼普通話需要有字典和詞典呢?
從語言學的角度,字和詞是兩個不同維度的東西,所以我們需要分别編字典和詞典。不那麼嚴謹地說,字這個層面大概對應“語素”這個語言學概念,詞這個層面在語言學上對應的是“詞”的概念。
01
什麼是語素?
語素是指最小的有意義的單位,比如“人”和“民”都是語素,我們知道“人”是“能使用工具和語言的高等生物”,而“民”則一般指“民衆”。但是“人”可以直接實現為詞,所謂詞是最小的有意義的能獨立運用的單位,注意“能獨立運用”這幾個字是“語素”的定義裡沒有的。
就是“人”可以單獨使用,不受任何阻礙,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人”,這句話沒有問題。但是“民”就不能直接實現為詞,它是一個不成詞語素,我們不能說“他是一個民”,“民有民的權利”,至少現代漢語,這不是合格的句子。
“民”隻能出現在“人民”、“民衆”、“民主”、“民生”這樣的詞語裡。這是語素和詞的區别,不那麼嚴謹地說,漢語的字大概就是語素,注意這是不那麼嚴謹的說法,因為字和語素還是有區别的,但對于一般人不需要知道那麼深。
02
李天一=李日蜀?
那麼大家可能會問,我們編撰方言字詞典(說咱閩南話APP字詞典),為什麼不隻編字典或隻編詞典呢?為什麼要有字典和詞典兩塊呢?
答案是:作為語素層面的字典和作為詞層面的詞典用起來是很不一樣的。
我舉個例子,有一個人,他叫“李天一”,他想知道他的名字閩南話怎麼念,那麼他查字典就行了,他隻需要查“李”、“天”、“一”三個字的閩南話讀音,尤其“天”和“一”一定要取讀書音,我們把查到的“李”、“天”、“一”三個字的讀音按照變調規則組合在一起,那就是“李天一”的名字了。
但是,如果李天一想查一下“李子”、“天(一晝夜)”、“一”在閩南話怎麼說,他可不可以通過查字典來解決呢?
答案是:絕對不可以!
因為“李子”在閩南話不叫“李子”,而是叫“李囝(李仔)”,如果你查了“李”和“子”的讀音,把它結合成“李子”讀出來,大家是不會認可這個詞的。“天”在閩南話對應兩個不同的詞,表示“天空”的“天”,我們叫做“天”;表示“一晝夜”的“天”,我們叫“日”。“一”同樣也存在這樣的情況,普通話的“一”在閩南話有“一”和“蜀”兩個說法,他們的關系就類似于普通話“二”和“兩”的關系,普通話“兩隻雞”,你不會說“二隻雞”。同樣,閩南話“一隻雞”,你隻能說成“蜀隻雞”。
03
為什麼還要有字典呢?
那恐怕有人要問了,那我們直接編詞典不就好了嗎?要字典幹嘛呢?坦率地說,有了詞典還是得有字典,我們必須編一個字典告訴大家每個漢字怎麼念。因為,如果“李天一”小朋友隻查詞典不查字典,他很可能會以為自己叫“李日蜀”,但是閩南人顯然是不這麼說話的。
所以,說咱閩南話APP的字典和詞典是有不同功能的。
如果你碰到需要查人名(比如“李天一”、“蔡徐坤”)或者文化詞(比如“新冠病毒”)的時候:
點擊對應字可發音
這時,你需要一個字典,字典裡會告訴你每個字怎麼念,你把字典的每個字按照變調規則組合起來,就可以得到這個人名或文化詞的讀音。甚至是你想讀唐詩宋詞,也是應該查字典。
但如果你想知道常用詞(比如“蘿蔔”、“西紅柿”)怎麼說,那我們建議你查詞典。
這兩者不能混在一起編輯。字典和詞典各自針對了不同的範圍,為了防止“李天一”被叫成“李日蜀”,或者“菜頭(閩南話稱呼‘蘿蔔’叫‘菜頭’)”被硬讀成“蘿蔔”(晉江閩南話的“蘿蔔”指“胡蘿蔔”),我們絕對不應該,也不會把字典和詞典放在同一個框架下去編輯。如果我們這麼做,說咱閩南話APP就太不專業了。
說咱閩南話APP字詞典 ,你值得擁有哦!
在使用說咱閩南話APP的過程中
你還遇到什麼問題呢?
歡迎評論區留言讓我們為你解答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