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房子又叫吊腳樓,一般是少數民族居住的方子。
吊腳樓也是是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農村最常見的建築物!現在每家每戶都是住着樓房,基本上要在很偏僻的地方才能見到那種木房子。
記得小時候我家的房子也是木房子。小時候家境不錯,有一棟2層樓的吊腳樓。上面一層就是人居住,下面那一層就是喂牲畜、放雜物的!
吊腳樓也有獨有的木質陽台,站在陽台上面,腳踩的是木闆,扶手也是木質的。每到夏天就可以坐着躺椅,打着蒲扇,在陽台上面乘涼。現在想想真的是非常的爽!
吊腳樓有着豐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築注重龍脈,依勢而建和人神共處的神化現象外,還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間宇宙化觀念。土家族的吊腳樓不僅單方面處于宇宙自然的懷抱中,宇宙也同時處于宇宙自然的懷抱之中。這種容納宇宙的空間觀念在土家族上梁儀式歌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上一步,望寶梁,一輪太極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兩旁,日月成雙永世享……”這裡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土家族吊腳樓在其主觀上與宇宙變得更接近,更親密,從而使房屋、人與宇宙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總之,土家吊腳樓不管是外形和内部結構,都呈現出恰到好處的比例關系和分層次的有序變化的對稱,具有靜中見動,動中趨向統一的靈巧多變的均衡感,這種動态性多層次的高水平對稱均衡,把吊腳樓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态,顯示出超拔、風雅和流暢的形體風格,具有超越視覺的特異品質,無論遠眺近覽,平視仰瞻,它那優美的形體線條,總給人一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感,使人賞心難斂,欲罷不能。
說到吊腳樓這裡還有一個故事:
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樹下,靠狩獵、捕魚為生。
天上張天王看見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樹下,生活很苦,他要去東海龍王那裡借一座殿宇來送給土家人。
張天王到了東海龍宮,見到龍王就直說了。龍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動。于是就答應了。
張天王來到一座吊腳三柱二騎的殿宇前,用手輕輕一提,就把殿宇提起來了。龍王一見,後悔不該答應。隻好勉強地說:“用後還回來。”張天王說:“七天就還回來。”
張天王提着殿宇來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騎(即三根柱子落地,兩根柱子懸空)吊腳樓房。
七天過去了,龍王就來找張天王還殿宇。張天王說:“你要,我還你。”提起殿宇順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條河邊,橫擱在河的兩岸。“你自己去搬吧!”龍王自知搬不動,隻好氣沖沖地回龍宮去了。從此以後,每逢雨水季節,龍王都要發怒漲洪水,讓水将河上的殿宇沖掉。人們也在漲水季節不能從殿宇中過河。于是人們又在橋下安上斬龍刀,龍再也不敢直闖殿宇樓房了,人們不但有房住了,來去過河也方便了。
吊腳樓,是土家人所喜愛的住宅。它一頭立在平壩上,和側面的廂房連接;一頭吊在坎下,自成兩層樓房。上層住人,下層設牲畜欄圈。上層的三方大都有欄杆、扶手、陽台,敞亮幹淨,即可在裡面挑花繡朵,讀書寫字,又可接賓待朋,晾曬衣被,居住舒适,非常好看。
吊腳樓是這樣演變過來的: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戶土家農民,夫婦倆拉扯着兩個孩子。每天丈夫勞動歸來,總是把蓑衣、鬥笠放在階沿上。不料一天早晨,蓑衣和鬥笠卻被拉到了牆旮旯裡,原來是狗在上面睡覺過夜了哩。為了避免再出這種事,他們就找來了一根大竹篙,用葛藤綁在階沿外邊的柱頭上,好挂蓑衣和鬥笠。
一次,妻子坐在屋檐底下織麻補衣,兩個孩子老纏她,使她做不成活路,她煩不過,找了幾節木杠,幾塊木闆,就着挂蓑衣和鬥笠的竹篙搭成了一個平台。她坐在上邊去,繼續織麻補衣,再也不怕孩子吵鬧了。
人們見這樣子好,便進一步把平台發展成住房,這就成了吊腳樓。
住木房子真的是冬暖夏涼,四季都很幹燥,在我們農村很多老一輩的都喜歡住在木房子裡面,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住習慣的原因。
吊腳樓現在也是文化遺産喲,你們住過木房子嗎?歡迎大家點評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