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端午詩詞十四句

端午詩詞十四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7 21:56:33

詩詞看端午,早已經消失葛衣,曾是天子禦賜大臣的夏服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内稱長短,終身荷聖情。”唐朝杜甫《端午日賜衣》

端午詩詞十四句(端午葛衣詩詞九首)1

古人的端午穿什麼衣裳?尤其是端午節左右,是從古到今開始正式過夏天的節點,古代的習俗是在這天用香草沐浴,正式換上夏天輕薄的衣裳。許多人會理所當然地說,換上絲綢,棉布衣裳或者亞麻的衣裳呗,古代人沒有化纖面料,棉麻絲綢總不會缺吧。

但是棉花是宋朝之後才開始種植的,明朝開始才有相對廉價的棉布,絲綢是許多普通人消費不起的,那麼古人到底端午節和夏天穿什麼呢?

這一首唐朝杜甫的詩,杜甫曾經在39歲寫了一篇獻給唐玄宗的《大禮賦》,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将他留用在集賢院,等待分配官職,這一等就是四年,平常沒有薪水,但是已經挂了号。那麼他在端午節這天得到了皇帝的端午賞賜和福利,就是由宮廷制作并且分發下來的夏天的衣裳。是一件或者數件葛布制成的衣服,當然還有絲綢之類。

杜甫為什麼感動呢,因為這是宮廷分發下來的夏衣,制作精良,且布料香軟透氣。且這種夏衣,還不是人人都有,隻有近侍大臣才能獲得如此對待。

“彩縷纖仍麗,淩風卷複開。

方應五日至,應自九天來。

在笥清光發,當軒暑氣回。

遙知及時節,刀尺火雲催。”唐朝楊巨源《端午日伏蒙内侍賜晨服》

比如比杜甫時代稍微晚一點國子監司業,也在端午這天獲得了皇帝禦賜的葛衣,說這件衣裳櫃子裡清光清涼,夏天的暑氣也因此消散,且這件衣裳非常薄,在風中就自然卷舒開,讓上面的端午彩色的流蘇配飾格外靓麗。

杜甫沒有官職而能得到皇帝的賞賜,一是證明唐玄宗時代,宮廷物質豐厚,二是證明杜甫在唐玄宗心裡很有分量。也許是唐玄宗的相對随意之舉,卻讓深處貧寒困頓的杜甫有了深刻的記憶,雖然他沒有機會做盛世的大臣,但他後來的舉動确實忠君報國。

那麼葛衣真的有那麼貴重嗎?答案是兩個。一,葛衣不貴重,是平民衣裳。第二,皇帝的葛衣貴重,那是用了最好的原料最精緻的做法。

但是葛布葛衣早已經從當代人的生活中消失了,讓我們看看它的前生今世。

端午詩詞十四句(端午葛衣詩詞九首)2

用葛紡織應該出現在蠶絲之前,原始社會的人用樹葉獸皮做衣裳的同時,不斷尋求可以做衣服的原料,凡是能夠用上的動植物纖維都努力用上,葛就是那個時候被發現的。這種藤狀植物除了根可以食用,其藤本中的纖維不容易腐爛,所以就提煉其中的纖維用作繩子和紡織的原料。

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葛紡織品,就是從考古得到的驗證。1973年,草鞋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葛布的殘片。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先秦 詩經《采葛》

這首至少距今2600年的古詩,記錄了先民在山中原野尋找采集葛的事件。而且尋找和采集是花了整個白天的功夫,就是說對葛的需求是巨大的。因為葛根可以吃,而葛的莖和纖維是衣服日用的重要來源

“糾糾葛屦,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先秦 詩經《葛屦》

這首詩經裡的詩則明确點出了葛的重要作用,用葛絲做的鞋子,可以踩在霜雪裡,而辛勤的女子,不斷在動手縫制葛做的衣裳,這衣裳是給美好的女子做的,而她卻在秋冬裡辛苦。這個女子明顯是另外一個女子的女仆或者奴隸。

有人會問,那個時候不是有絲綢嗎?但是桑蠶的養殖是一個逐漸擴展的過程。從古到今,絲綢制品也是供應貴族和富豪,普通人或者無緣或者無錢。

那麼貴族可以穿絲綢還有皮毛呀。這也是一個地域和氣候問題。不産絲綢的地方,葛或者麻肯定是衣裳主要的原料,而動物的皮毛,貴族享用得起,但是夏天也不能把自己裹得北極熊一樣吧?

所以葛布的特點就在這裡,冬天沒有皮毛保暖,但是春夏秋可以蔽體,且植物纖維透氣涼爽,是居家必備的紡織品呀!

釆葛做絲和桑蠶取絲一樣,需要大量的勞動,但是恐怕比養蠶更辛苦,因為要采集葛藤,進行搗爛,漂洗出其中的纖維,然後紡織成布。唯一就是比蠶絲廉價。古代的人,一吃一穿,就可能消耗人生大半的精力。

而這種原始織布的做法一直貫穿整個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普通的人穿得所謂布衣,大半是非絲綢的麻和葛制品。

其實皇帝貴族也不例外,無論是春秋時的韓非子,還是司馬遷都記錄了貴族的衣裳,冬天是皮毛,夏天穿葛。他們不是有絲綢嗎?但是絲綢最大的特點就是嬌氣,不耐夏天陽光的暴曬和潮濕。當然貴族們的葛衣,自然品質優良。尤其是夏天的葛布衣裳,可以吸汗,清涼。但是這樣的布料普通人是用不起的。

端午詩詞十四句(端午葛衣詩詞九首)3

因為粗葛布叫做“绤”,普通人因陋就簡,穿得就是麻布一樣的衣裳,粗粝,但比沒有好。

而細葛布叫做“絺”,這個字就看起來輕薄透亮,給人愉悅。

“田蠶事已畢,思婦猶苦身。

當暑理絺服,持寄與行人。”南北朝民歌《子夜四時歌·夏歌》

南北朝時代,江南農業不錯,養桑蠶。但是你看到這首詩裡的女主人在夏天做些什麼。養蠶的事已經結束了,但是她仍舊在忙碌,仍舊在無法脫身的辛苦裡。因為在熱天裡,她要織葛布做夏天的衣裳,給在外的丈夫寄去。

這首詩讓我感慨很久。蠶絲是要賣錢的,她們養得起,卻用不起,卻還要辛苦用葛絲織布,而且給丈夫做衣裳的葛布是上好的,那麼用在她自己身上的,隻能是粗葛。

所以布衣服也有三六九等之分,辛苦的農村婦女往往是用最廉價最粗糙的。

這首詩讓我感歎,甚至眼含酸淚。因為一千多年的詩仍舊會有共情感,那些做妻子做母親的堅韌而善良的女人,這就是你們無怨無悔的夏天。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端午是重要進入夏天的節點,沐浴更衣,所謂普通人的夏衣,通常就是葛布衣裳。

而杜甫和楊巨源為什麼感動?因為當時有一個地方的葛布郁林葛特别珍貴,隻進貢給皇宮,這種輕薄透氣的布料和衣裳,肯定和普通的葛布不同,以至于他們對皇帝感恩涕零。

端午詩詞十四句(端午葛衣詩詞九首)4

但無疑,對于沒有棉布大量出現的唐宋,所謂最好最實用的夏衣,肯定是葛布,不管粗和細,對付夏天的炎熱,是一種必然的選擇。端午有換夏衣的風俗,有錢無錢,一件葛衣好過節。

“江城五月雨,千裡荷花香。

清風吹葛衣,鈴齋有餘涼。“宋朝王之道《追和韋蘇州詩呈周守敦義》

在宋朝,家常的夏服就是葛衣,雖然無絲綢之華麗,但是這種衣裳相對涼快,所以清風吹葛衣,夏衣飄飄,在五月雨荷花香中别有一種蕭然的夏天的樸素的味道。

而且宋朝注重農業,田園經濟,絲綢之外,葛制品也非常流行,且比前朝更為精細。

“五月暑猶薄,中庭試葛衣。

蛙聲經雨壯,螢點避風稀。

塵念三生誤,歸心半世違。

殘年端有幾,可複負漁矶?”宋朝陸遊《露坐》

這是寫的端午沐浴之後穿新夏衣,迎接盛夏的感覺。雖然暑氣還不算厲害,可俺夏天的衣服已經上身了。這麼多年忙于仕途,沒有好好的享受田園生活的樂趣,現在我也老了,該穿着普通的衣裳隐居田園了。

我佩服陸遊的是他身體力行,按道理他能夠享受不錯的退休待遇,但是他堅持回農村,在甘願的田耕和讀書間過着最清苦清淡的晚年。

“草木肥梅雨,江山快晚晴。

芳塘荷芰發,香泛葛衣輕。”宋朝 姜特立《晚晴》

這是五月初端午左右,梅雨霖霖,荷花初發,雨後天晴的黃昏,他站在水邊,那葛衣都染就了一池荷葉的香氣。

那麼葛衣為什麼後來就淡出了端午呢?

葛衣的特點是夏天涼快,但是葛的采集和紡織也非常艱辛。到了明朝,棉花廣泛推廣種植,成為廉價的日用品。而且棉布比葛布保暖,随着大規模推廣種植,棉布取代了葛布。

雖然夏天棉布比葛布熱,但是棉布吸汗功能好,且比葛布廉價,葛布就淡出了日常生活。

但是明清兩代,物以稀貴。

葛布是作為重要的禮服用布,比如這首詩,寫的朱元璋時代在端午節給大臣賜葛衣。

端午詩詞十四句(端午葛衣詩詞九首)5

“去歲端陽直禁闱,新題帖子進彤扉。

太官供馔分蒲醑,中使傳宣賜葛衣。

黃傘回廊朝旭淡,玉爐當殿午薰微。

今朝寂寞江邊卧,閑看遊船競渡歸。”明 高啟《端陽寫懷》

這是明朝立國,有心恢複漢族服飾禮儀,皇宮内,有仿照宋朝宮廷的端午帖子,有菖蒲酒,有葛衣。但是葛衣想必價值不菲。

朱元璋有多個面貌,比如最後賜死了高啟,但是正是他大力推廣棉花種植,要求達到人人有衣服穿,有被子蓋,才提速了我國的棉花産業。

在孔府明朝的舊藏裡,有一件葛袍,隻是不清楚這是朝廷的禮服,還是他們自己的夏服。

直到晚清,葛衣以及葛麻纖維,才退出市場。因為逐漸被棉和化纖纖維的布料所取代。

當代的夏天仍舊有苎麻布料。但是已經很難看到葛布的身影了。

不過這也沒有什麼太多遺憾的,因為臨風在夏日端午的荷花水邊,我們的衣裳不是太少,而是更多。

端午詩詞十四句(端午葛衣詩詞九首)6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