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明十三陵内部結構簡介

明十三陵内部結構簡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7:19:46

在強國的道路上,明朝初年試圖打開一個通向世界的窗口。雖曾出現了“治隆唐宋”的局面,然而内向而自省的個性,終于萬曆時代的沒落,這樣的性格也體現在明帝陵的建設上。

馬蹄形分布在北京西郊昌平區北十公裡處的明十三陵,自公元1409修建長陵年開始,至1644年明朝滅亡,十三陵的營造工程曆經二百餘年,未曾間斷。

雖然明代帝陵的風水選擇和建設規劃中,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主題,但是這些帝陵後來并非一帆風順。特别是1956年,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發掘之後,十三陵備受人們關注。

講究把形勢和理氣融為一體的“江西之法”,強調山勢、水流、環境相互搭配的風水實踐。這種理論指導着明代的帝陵選址,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壽山蜿蜒綿亘,雄偉高大,屬于太行餘脈。它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西通居庸關,具有四面青山環抱,重巒如拱似屏,中間明堂開闊,水流曲徑而過的特點。縱觀周圍形勢,天壽山一帶既是京都的天然屏障,又自成一體,呈現出“風景這邊獨好”的氣象。

明十三陵内部結構簡介(明十三陵的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1

永樂年間,著名的風水術士廖均卿等人就以為這裡是山高水長、蔭福連綿的吉地。後來,天壽山一帶果然成為明代皇家的千年之所。明末清初,顧炎武在“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的詩句裡,就表達了對天壽山形勝的不盡贊美。

明朝十六個皇帝中,除第一個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第二個皇帝朱允炆不知埋葬何處,第七個皇帝單獨埋在北京西郊之外,另外十三個皇帝都埋葬在天壽山南麓,後來人們把這裡的明帝陵區稱為十三陵。十三陵包括成祖朱棣的長陵、仁宗朱高熾的獻陵、宣宗朱瞻的景陵、英宗朱祁鎮的裕陵、憲宗朱見深的茂陵、孝宗朱佑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璁的永陵、穆宗朱載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慶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和思宗朱由檢的思陵。

這些陵墓分布在不同山峰圍成的盆地邊沿,呈馬蹄形排列。在四季不同風光的妝點下,天壽山十三陵陵區似乎展開了不同的畫卷,既爽心悅目,又豐富多彩;既有自然環境下的清新,又具皇室幽宮的肅穆。天壽山堪稱“陵中有景,景中有陵,陵景結合,渾然天成”的天然佳境。

明十三陵内部結構簡介(明十三陵的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2

長陵神道作為各陵的共享神道,豎立着象征禮儀的石牌坊和華表,神道兩邊列置大量的獅子、獅豸、駱駝、象、麒麟、馬和翁仲等石刻,依舊隐藏着帝國的氣勢。加上布葬時講究尊卑有序和統屬關系,整個陵區的建築顯得疏密有緻、緊密關聯,形成了有機統一的整體,人們禁不住慨歎十三陵規劃的嚴謹和細緻。

而陵區的每一個帝陵,都背倚一座山峰,處在左右護山的環抱之中。各陵分别建設着莊重典雅的碑亭、陵門、享殿、牌坊、明樓、寶城、寶頂(圓形的封土堆)等禮制建築,把一個帝國和帝王們的尊嚴在漫長的時間廊道中延續下來。

在連綿不絕的帝陵曆史,明帝陵集中突出了人與自然和諧、情與景完全交融的主題。“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谷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面上沉思其莊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築,都和風景融彙在一起,人民的智慧由建築師和建築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十三陵是最大的傑作”。走過十三陵的英國史學家李約瑟的話語裡有着掩飾不住的欽仰之情。

明十三陵内部結構簡介(明十三陵的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