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韬光養晦冷靜觀察有所作為

韬光養晦冷靜觀察有所作為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6-17 17:51:23

上一講談的内容是“‘知其白,守其黑’是修身的最高階段”,修身者經過這個終極的德性修練,已經具備擔任天下王的能力了。

不過,做任何正事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得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地修煉。這就好比上學,你不能跳過初中課程直奔高中階段的課程,那肯定是學不好的,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是也。修煉的恒心是關鍵,要心無旁骛,三心二意,淺嘗辄止,都是不行的。

這一節,我們就讨論《老子》中的“知其白,守其辱”。其中的“白”在傳世本中作“榮”。我們還是先觀賞以前學者的解釋。

❶ 以往學者對“知其榮,守其辱”的解釋

我們先把前面提到過的傳世本第28章對應的《老子真經》中的部分内容展示在此: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複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複歸于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貸,複歸于無極。”

今天讨論的是中間段的内容。這段話在傳世本中作“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于樸。”

兩相對照就可發現,傳世本把“白”改成了“榮”,這沒有問題。“白”在這段話中的意思就是“榮”,與”知其白,守其黑”中“白”的字義不同。(如果還有缺乏古文常識的人堅持認為一段話中的同一文字隻能有一種字義,就請他按照他的準則解釋清楚這個“白”字吧。)

韬光養晦冷靜觀察有所作為(知其白守其辱是一個後備地方官的必修課)1

敦煌寫本 S.6453《老子》片段(英國國家圖書館藏)

對這段話,任繼愈先生的解釋是:“看透了榮譽,卻安于卑下,甘做天下的溝溪。甘做天下的溝溪,永恒的德得以充實,回到‘質樸’的境地。‘樸’被破壞,分散成具體的東西。聖人在‘樸’被破壞的形勢(下)實行管理。”

陳鼓應先生的解釋是:“深知明亮,卻安于暗昧,作為天下的川谷。作為天下的川谷,常德才可以充足,而回複到真樸的狀态。真樸的道分散成萬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樸,則為百官的首長。”

這兩位老先生的解釋,即使隻按照解釋清楚字面意思的标準來評判,充其量也隻能說分别解釋對了前後兩半部分。

隻要不是文盲就都能認全的這30多個文字,怎麼這麼難理解呢?這是因為,要弄明白這段話的真正含義,還要做些基礎性的文字訓诂工作,先弄清楚文字的字義。

❷ “樸”與“散”的字義

隻知道“樸”字有“質樸”或“真樸”之義是不夠的,那樣隻能導緻前言不搭後語的解釋,讓人莫名其妙。要知道“樸”的基本字義是樸樹,也要對樸樹有所了解。

樸樹,屬高大落葉喬木。樹冠大而茂,樹蔭濃密。果實近球型,直徑4-5毫米。主要分布在華東、華中及其以南各省區。

韬光養晦冷靜觀察有所作為(知其白守其辱是一個後備地方官的必修課)2

濃蔭蔽日的樸樹樹冠(圖片來自網絡)

樸樹的皮厚實,可作藥材,名為“厚樸”。“厚樸”或“淳樸”正是”複歸于樸”中“樸”的含義。

韬光養晦冷靜觀察有所作為(知其白守其辱是一個後備地方官的必修課)3

樸樹的果實(圖片來自網絡)

從樸樹的果實累累可以聯想到“散”的字義。在這裡“散”之義絕不是“散架”式的破壞。散者,落也。樸樹果子成熟後會自由落體到樸樹的樹冠所能蔭及之地,也就是說,樸樹把厚樸的種子播撒了出去。

能夠開花結果的樸樹,就已經長大成材了,也就是“成器”了。“器”者,大材也,棟梁之材也。正所謂“樸散則成器”。

“官長”者,古代對“長官”的稱呼也。挺拔的形象,厚樸的品德,這是老子心目中的地方官應有的德性。

❸ “知其白,守其辱”段詳解

現在我們就可以把“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于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了:

“明知那被人褒揚的光榮,仍然堅持忍受那被人诟病的恥辱,甘做天底下的一條河谷(虛懷若谷)。做天底下的一條河谷,持之以恒,德性才能充足,達到(樸樹般)厚樸。(當德行充足到能把)厚樸的種子播撒出去的時候就已成為棟梁之材,聖人可以任用其為一方長官。”

缺德官員的境界是趨榮厭辱,見褒揚則喜,見批評則怒。這樣的官員,往往好大喜功,心浮氣躁,虛情假意,敗壞風氣。一鄉官之德影響一鄉,一縣官之德影響一縣,可不修乎?

老子認為一個地方官最重要的品德是:做一個虛懷若谷的人,聞過則喜的人,冷靜地抵制華而不實的贊頌,自覺地接受群衆的批評,從群衆的批評中找出差距,進而努力改進工作,讓群衆滿意。把這種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的好作風長期堅持下去,形成習慣,淳樸的德性就不斷增長,這就是所謂“修之鄉,其德乃長”。長者,增長也。官員厚樸的德性能輻射多大區域的百姓,他就有資格做多大的地方官。

上次講“知其白守其黑”談到傳世本中第78章中的“故聖人之言雲曰:受邦之訽,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時,隻解釋了後半段。而前半段“受邦之訽,是胃社稷之主”正是老子對“知其白,守其辱”的解釋,其意思是:能夠承受邦國民衆辱罵的,才适合做社稷之主。

其中的“诟”義為辱罵、指責。東漢以後改成了“垢”字後,就讓人不知其然了。

“社稷”本是土神和谷神的總稱,常用來指代諸侯國,《禮記·王制》有“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的說法。實際上民間也有對土神和谷神的祭祀活動。

周朝時的周天子,實際上身兼二職:周天下的天下王,和直轄邦的邦主。老子的這個注釋隐含着對周厲王的諷刺,暗示他連做一個地方官的厚樸品德都不具備,刻薄寡德。老子巧妙地以周厲王止謗”這一案例作為“知其白,首其辱,為天下谷”的反面教材。理解先秦經典,離不開對先秦曆史的了解。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有志于“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青年人,如果已經具足了修身齊家的德行,就接着修煉“知其白,守其辱”吧,首先學會做一個厚樸之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