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題再現】
【2020年新高考全國1卷】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光鬥既死,贓猶未竟。忠賢令撫按嚴追,系其群從十四人。長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禦史周應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家族盡破。忠賢既誅,贈光鬥右都禦史,錄其一子。已,再贈太子少保。福王時,追谥忠毅。
(節選自《明史·左光鬥傳》)
都禦史周應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家族盡破。
【答案】
都禦史周應秋還認為主管官員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解析】
“猶”,副詞,還、仍然;“以”,動詞,認為;“所司”,有司,指主管的官吏;“趣”,通“促”,催促;“破”,破亡。
參考譯文:
左光鬥死後,贓物追查還未結束。魏忠賢命令撫按嚴厲追繳,拘捕光鬥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長兄左光霁因被牽連治罪而死,母親因哭泣兒子悲傷而死。都禦史周應秋還認為主管官員追查不力,上疏催促他們力辦,因此最終使左光鬥家破人亡。魏忠賢被殺後,朝廷追賜左光鬥為右都禦使,錄用了他的一個兒子。福王時,追加谥号為“忠毅”。
【考點詳解】
通假字的基本規律是同音或近音通假,可分三大類:
1.本字的聲旁形體與借字的形體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夙遭闵兇”中的“闵”通“憫”,“零丁孤苦”中的“丁”通“仃”(《陳情表》);再如“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的“坐”通“座”(《鴻門宴》)。
2.本字的聲旁形體與借字的聲旁形體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中的“底”通“抵” (《報任安書》);再如“距關,毋内諸侯”中的“距”通“拒”(《鴻門宴》)。
3.本字和借字的形體不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令将軍與臣有郤”中的“郤”通“隙”(《鴻門宴》)。
在文言文的翻譯中如果給出的意思和本字的關系不大時要考慮通假的可能。注意通假的幾種情況要麼字音相同,要麼字形有聯系。尤其在疏通文意時有翻譯不通的時候要考慮通假。
【對點訓練】
1.翻譯下列文中劃線的句子。
初,太宗厚遇昌言,垂欲相之。趙普以勳舊複入,惡昌言剛戾,乃相呂蒙正。裁數月,會有颍獄,普以昌言樹黨,再勸太宗誅之,太宗特寬焉。淳化二年,起昌言知蔡州,逾年,召拜右谏議大夫。或議弛茶鹽禁,以省轉漕。命昌言為江淮、兩浙制置茶鹽使,昌言極言非便,太宗不納,趣昌言往。昌言固執如初。
(《宋史·列傳第二十六趙昌言傳》,有删改)
(1)裁數月,會有颍獄,普以昌言樹黨,再勸太宗誅之,太宗特寬焉。
【答案】
(1)才過幾個月,适逢翟颍的官司,趙普認為趙昌言結黨,兩次勸太宗殺掉他,太宗(卻)特别寬恕了趙昌言。
【解析】
(1)關鍵詞:“裁”通假字,才;獄,案件,官司;焉,代詞,他。
參考譯文:
當初,太宗待昌言很優厚,将讓他作宰相。趙普憑借過去的功勞再入朝廷,厭惡昌言倔強固執,橫蠻暴戾,還是讓呂蒙正當了丞相。才過幾個月,适逢翟颍的官司,趙普認為趙昌言結黨,兩次勸太宗殺掉他,太宗(卻)特别寬恕了趙昌言。淳化二年,起用昌言為蔡州知州,又過了一年,召為右谏議大夫。有人建議放寬茶鹽禁令,用來節省漕河轉運費用。皇上任命昌言作江淮、兩浙制置茶鹽使,昌言極力說這樣做不好,太宗不采納他的意見,隻是催促昌言前往。昌言像原先一樣堅持。
2.翻譯下列文中劃線的句子。
後涼州刺史範柏年授為宋熙太守,領白馬戍主。時氐賊李烏奴攻白馬,公則矢盡糧竭,陷于寇,抗聲罵賊。烏奴壯之,要與同事,公則僞許而圖之,謀洩,單馬逃歸。母憂去官。入為前軍将軍。江州既定,連旌東下,直造建邺。
(節選自《南史•楊公則傳》)
(1)烏奴壯之,要與同事,公則僞許而圖之,謀洩,單馬逃歸。
【答案】
(2)李烏奴認為他的行為壯烈,邀請他與自己共事,楊公則假裝同意而圖謀(襲擊)他,計謀洩露,他一人騎馬逃回。
【解析】
(1)題得分點有:壯,認為……壯烈;要,同“邀”;同事,共事;圖,謀劃。
參考譯文:
後來涼州刺史範柏年授楊公則為宋熙太守,兼任白馬戍主。當時氐賊李烏奴攻打白馬戍,公則箭盡糧絕,被敵人俘虜,大聲罵敵人。李烏奴認為他的行為壯烈,邀請他與自己共事,楊公則假裝同意而圖謀(襲擊)他,計謀洩露,他一人騎馬逃回。母親去世,辭去宮職。入朝任前軍将軍。江州平定以後,合軍東下,直抵建邺。
3.翻譯下列文中劃線的句子。
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1)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答案】
(1)假使這四位國君拒絕客卿、閉門不納,疏遠外來之土而不用,這就不會使秦得到富強,秦國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
【解析】
(2)得分點:向使,假使;内,通“納”,接納;是,這。
參考譯文:
昭王得到範雎,廢掉了穰侯,驅逐了華陽君,增強鞏固王室的權力,堵塞權貴壟斷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諸侯,使秦國成就帝業。這四位國君,都是憑借任用客卿而獲得成功的。由此看來,客卿們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呢?假使這四位國君拒絕客卿、閉門不納,疏遠外來之土而不用,這就不會使秦得到富強,秦國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
4.翻譯下列文中劃線的句子。
李希烈僭稱帝,使問儀式,對曰:“老夫耄矣,曾掌國禮,所記者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華至其所,積薪于廷曰“不能屈節,當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邃止之。希烈使閹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賜卿死。” 曰:“老臣無狀,罪當死,然使人何日長安來?”奴曰:“從大梁來。”罵曰:“乃逆賊耳,何诏雲!”遂缢殺之,年七十六。子頵、碩護喪還,帝廢朝五日,贈司徒,谥文忠。
(選自《新唐書·顔真卿傳》有删改)
(1)積薪于廷曰:“不能屈節,當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邃止之。
【答案】
(1)(辛景臻、安華)在庭院中堆積柴草說:“再不屈服,就燒死你。”顔真卿起身直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
【解析】
“廷”:通假字,通“庭”,庭院;“屈節”:屈服,改變主意,改變志向;“邃”:急忙。
參考譯文:
李希烈僭越稱皇帝,派人詢問儀式,(顔真卿)回答說:“我已經老了,曾掌管國家禮儀,隻記得諸侯朝見皇帝的禮儀罷了!”(李希烈)派将領辛景臻、安華來到他的住處,在院中堆積柴草說:“再不屈服,就燒死你。”顔真卿起身直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派閹奴等人謀害顔真卿,說:“有诏書。”顔真卿拜了兩拜。閹奴說:“應賜你死。”(顔真卿)說:“老臣失禮,罪應處死,但使者何時從長安來?”閹奴說:“從大梁來。”(顔真卿)罵道:“隻是反賊罷了,為何稱诏書!”(閹奴)于是勒死了他,(顔真卿)享年七十六歲。兒子顔預、顔碩護送靈柩回朝,皇帝(為他)停止上朝五天,追贈司徒,谥号為文忠。
5.翻譯下列文中劃線的句子。
時江右大饑,诏任責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閉籴者配,強籴者斬。”次令盡出公家官錢、銀器,召官吏、儒生、商賈、市民各舉有幹實者,量借錢物,逮其責領運籴,不取子錢,期終月至城下發粜。于是連樯而至,其直自減,民賴以濟。帝嘉之,進一秩,以言者落職。慶元四年,複主管沖佑觀。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棄疾豪爽尚氣節,識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棄疾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谥忠敏。
(節選自《宋史·辛棄疾傳》)
(1)期終月至城下發粜。于是連樯而至,其直自減,民賴以濟。
【答案】
(1)約定月底到城下銷售糧食。于是運糧的船隻接連來到,糧價自行降低,百姓依賴這些糧食得以渡過饑荒。
【解析】
(1)期:約定。粜:銷售,賣出。連樯:船隻接二連三。直:通“值”,價格。賴:依賴,仰仗。濟:渡過饑荒。
參考譯文:
當時江右發生嚴重饑荒,命他負責赈災的政務。剛到災區,辛棄疾就在通衢大道張榜說:“圍積糧食的流配,強買糧食的殺頭。”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錢銀器,号召官吏、儒生、商賈、市民分别推舉有實際才能的人,根據自己的情況借貸錢物,等到他們領命運回餘來的糧食,不取利息,約定月底到城下銷售糧食。于是運糧的船隻接連來到,糧價自行降低,百姓依賴這些糧食得以渡過饑荒。皇帝嘉獎他,進了一級官奉,因言者反對被罷官。慶元四年,再任主管沖佑觀。升為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去世。辛棄疾為人豪爽,崇尚氣節,能識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交往的人大多是海内名士。辛棄疾擅長寫詞,他的詞悲壯激烈,有《稼軒集》流傳于世。谥号為“忠敏”。
6.翻譯下列文中劃線的句子。
會造金仙、玉真觀,雖盛夏,工程嚴促,知古谏曰:“臣聞‘古之君人,必時視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則百事廢’故曰‘不作無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此皆興化立治、為政養人之本也。今為公主造觀,将以樹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轉徙,扶老攜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違天時,起無用之作,崇不急之務,群心震搖,衆口藉藉。陛下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願下明诏,順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遠。”不納。
(節選自《新唐書·魏知古傳》)
(1)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轉徙,扶老攜幼,剔瓦,呼嗟道路。
【答案】
(1)然而造觀的地方都是百姓的住宅,忽然逼迫,令他們轉移搬遷,扶老攜幼,拆椽除瓦,怨聲載道。
【解析】
參考譯文:
适逢建造金仙、玉真觀,雖然正值盛夏,工程緊迫,魏知古進谏說:“臣聽說‘古代的君主統治百姓,一定會時時注意百姓憂慮的事情,如果百姓憂慮食物就廢除百事’。因此說‘不做以無益害有益的事’。又說‘不要違背百姓而放縱自己的欲望’。這都是興化立治、施政養民的根本。如今為公主建造道觀,将以此樹立功德祈求福佑,然而造觀的地方都是百姓的住宅,忽然逼迫,令他們轉移搬遷,扶老攜幼,拆椽除瓦,怨聲載道。違背人事和天時,興起無用的勞作,注重不急的事務,群心動搖,衆說紛擾。陛下為民父母,想要憑什麼安定他們呢?希望頒下明诏,順從人願,停止勞役,赢得美名,這樣過失還不算太多。”疏奏不被皇帝采納。
7.翻譯下列文中劃線的句子。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绛、灌等列。信嘗過樊将軍哙,哙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哙等為伍!”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将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将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将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1)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答案】
(1)陛下不善于統領士卒卻善于領導将領,這就是我被陛下擒住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解析】
(1)“将”,統領、統率;“而”,連詞,表轉折,卻;“善”,善于;“此”,代詞,這;“所以”,……的原因;“禽”,通“擒”,擒拿、擒捉、擒住;“臣之所以為陛下禽也”,被動句,這就是我被陛下擒住的原因;“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判斷句,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參考譯文:
韓信知道漢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參加朝見和侍行。從此,韓信日夜怨恨卻又希望被重用,在家悶悶不樂,和绛侯、灌嬰處于同等地位感到羞恥。韓信曾經拜訪樊哙将軍,樊哙跪拜送迎,自稱臣子。說:“大王怎麼竟肯光臨。”韓信出門笑着說:“我這輩子就是和樊哙你這般人同伍的啊!”皇上曾經悠閑地和韓信談論各位将軍才能的高下,認為各有長短。皇上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皇上說:“你怎麼樣?”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說:“您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被我轄制?”韓信說:“陛下不善于統領士卒卻善于領導将領,這就是我被陛下擒住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8.翻譯下列文中劃線的句子。
七年,徙揚州。舊發運司主東南漕法,聽操舟者私載物貨,征商不得留難。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為家,補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載率皆速達無虞。近歲一切禁而不許,故舟弊人困,多盜所載以濟饑寒,公私皆病。
(《宋史·蘇轼傳》有改動)
(1)近歲一切禁而不許,故舟弊人困,多盜所載以濟饑寒,公私皆病。
【答案】
(1)近年一切(私載)都被禁止,所以船隻破舊人員貧困,多數人偷盜所運貨物來救饑寒,公家私人都受害。
【解析】
(1)“近歲一切禁而不許”為省略句,句前省略了主語“私載”;弊,通“敝”,破舊;濟,救,救濟;病,作動詞,受害,受損害。
參考譯文:
元佑七年,移揚州。以前發運司主管東南漕運法,允許駕船的人私自載運貨物,征收商稅不許刁難。所以駕船的人就富裕了,把官船當作自己的家,修治船隻,還救濟船夫們的困乏,所以所載貨物都很快到達而且沒有事故。近年一切(私載)都被禁止,所以船隻破舊人員貧困,多數人偷盜所運貨物來救饑寒,公家私人都受害。
9.翻譯下列文中劃線的句子。
高帝罷平城歸,韓王信亡入胡。當是時,冒頓為單于,兵強,控弦三十萬,數苦北邊。上患之,問劉敬。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獨可以久遠子孫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為。”上曰:“誠可,何為不能!顧為奈何?”劉敬對曰:“陛下誠能以嫡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嫡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阏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币。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谕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兵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高帝曰:“善。”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1)天下初定,士卒罷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答案】
(1)天下開始穩定,士兵因戰争而疲憊,不可以用武力征服匈奴。
【解析】
(1)“罷”通“罴”,疲憊。
參考譯文:
高帝平城戰停回來後,韓王信逃亡到匈奴,在這個時候,冒頓做單于,兵力強大,号稱三十萬大軍,(漢朝)多次在北面遭到侵擾。高帝憂慮這件事,問劉敬。劉敬說:“天下開始穩定,士兵因戰争而疲憊,不可以用武力征服匈奴。冒頓殺掉父親代立王位,把他父親的妃子都霸占了,是憑着武力為威勢的,不可以用仁義道德去說服他。隻可以從長遠打算,謀劃他的子孫做臣子。但是恐怕陛下不能做到。”高帝說:”如果行的話,為什麼不能做!隻是該怎麼辦呢?”劉敬回答說:”陛下如果能把正出大公主嫁給他,厚禮送給他,他知道漢家嫁給正出的女兒,又送來厚禮,蠻夷一定敬仰她,立她為王後,生下兒子必定做太子,代替單于。為什麼呢?是因為貪圖漢家的錢财。陛下每年用漢家多餘的而他們缺乏的東西多次送去慰問,并派善于言辭的使者用禮節勸喻他們。冒頓不死,他是漢家女婿;如果他死了,那麼漢家的外孫做單于。哪裡聽說有外孫敢與外公對等禮節的事呢?士兵可以不用打戰而慢慢使他們臣服。”高帝說:“好。”
10.翻譯下列文中劃線的句子。
漢十二年,高祖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叔孫通谏上曰:“昔者晉獻公以骊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後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适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污地。”高帝曰:“吾聽公言。”
(節選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1)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
【答案】
(1)秦始皇因為不早早确定扶蘇當太子,讓趙高能夠用欺詐伎倆立了胡亥,結果自取滅亡,這是陛下親眼見到的事實。
【分析】
(1)“蚤”,同“早”,早點;“詐”,用欺騙的方式;“自使”,使自己;“滅祀”,滅國;“此陛下所親見”,判斷句,這是陛下親眼見到的事實。
參考譯文: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高帝打算讓趙王劉如意代替太子,叔孫通向皇帝進谏規勸道:“從前,晉獻公因為寵幸骊姬的緣故廢掉太子,立了奚齊,使晉國大亂幾十年,被天下人恥笑。秦始皇因為不早早确定扶蘇當太子,讓趙高能夠用欺詐伎倆立了胡亥,結果自取滅亡,這是陛下親眼見到的事實。現在太子仁義忠孝,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呂後與陛下同經艱難困苦,同吃粗茶淡飯,是患難與共的夫妻,怎麼可以背棄她呢!陛下一定要廢掉嫡長子而扶立小兒子。我甯願先受一死,讓我的一腔鮮血染紅大地。”高帝說:“我聽從您的意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