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經常向學生提出問題來考驗其智慧,也常向自己提問,借以反思,蘇格拉底之所以把自己比喻為智慧的助産婆,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愛反問,就是在發問或提問題中,讓當事人明白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幸福?什麼是自由?等諸如此類的人生概念,通過這種問答式的哲理論辯,雙方都能獲得哲學上的智慧啟迪。
在蘇格拉底的人生轶事中,其中的“三個最”故事,頗有深意,也很有名氣,今天就來一起品味下這“三個最”。
1,最大的麥穗
蘇格拉底讓幾位學生走進麥田去摘麥穗,不能回頭,看誰能摘到最大的一束。有些學生剛走幾步,看到較大的麥穗就摘了,以後有更大的麥穗隻能放棄,心裡充滿懊喪。也有些學生總覺得前面會有更大的麥穗,直到快走出麥田才湊合着摘一束,卻錯過了最好的機遇。隻有一個學生先仔細觀察麥穗的長勢、大小、分布規律,選擇了一個看起來最大的麥穗,然後就快步走出麥田。蘇格拉底借此告訴學生:在尋求目标時要學會審視,掌握好度。目标既不能太高,也不必太低,一旦選定,便不猶豫。智慧就在全面審視和把握好度之間。
蘇格拉底的這個故事其實是關于愛情的,在上面那個哲理點的同時,他也暗示我們,愛情就像麥穗,沒有所謂最好或最大,隻有合适不合适,隻有專情不專情。你擁有了一個,當你看到更美更好的另一個時,如果你動心了,那估計你今後生活的煩惱會不斷襲來,因為在撿麥穗的最後一個階段,可能還有更大更好的。你永遠得不到那個最大最好的,所以隻有珍惜眼前的他或她才是最好的選擇。
2,最簡單的運動
一次,蘇格拉底要求學生把手臂盡量往前甩,再盡量往後甩,每天甩臂三百下。學生認為這麼簡單的事人人都能做到。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起誰堅持了這項運動,有九成多學生舉起了手。兩個月後,他再提問,堅持下來的隻有八成。一年後,他又問及,隻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這個學生便是後來同樣著名的柏拉圖。“堅持”當然不等于智慧,但卻是成為智者的前提條件。蘇格拉底的偉大在于,他把腳踏實地的“堅持”看作智慧的一部分,而不鼓勵那種投機取巧的“小聰明”。
從蘇格拉底的這個故事中,我們學習到,做事時的堅持是達到成功的必要條件,如果你挖一口井,挖到一半就停了,别人從你挖過的地方繼續挖,而且長期堅持了下去,那你說最後成功和成功的結果屬于誰呢?
3,最聰明的人
一次,蘇格拉底的朋友到德爾斐神廟請示神谕,詢問蘇格拉底是不是希臘最有智慧的人,得到了肯定的答複。蘇格拉底知道後十分驚詫,因為他一貫以無知自居。于是,他到處找“聰明人”對話,以證明神谕錯了,然而,卻失望地發現那些據說聰明的人實在不怎麼樣。蘇格拉底終于悟出了神谕的含義:他之所以被認為是最聰明的人,不是因為他有知識,而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無知。一個自以為智慧的人不會再去追求智慧,而一個自認無知的人才會對智慧忠誠,畢生熱愛和追求智慧,從而不斷趨近智慧。
從蘇格拉底的這個故事中,我們認識到,最聰明的人就是從來不覺得自己聰明的人,在認識到自己的無知中,達到理想的智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