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國傑 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
近年來,由于疫情的緣故,關心公筷的人多了,這是大好事。但是,有關筷子民俗文化的種種臆造、猜測也在網絡上紛紛流傳。其中流傳最廣、最能迷惑人的傳言是這樣一句話:“筷子的标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不少人對此信以為真,于是紛紛轉發,緻使越來越多的人深信不疑。某地教育部門居然把這句話誤以為是我國的傳統民俗文化而放入中考研究試題,令筆者瞠目結舌,可見此種錯誤傳言禍害不小。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會長徐華龍先生為此寫了“筷子長度有标準嗎?”一文。鄙人為正本清源起見,也抖膽狗尾續貂,談些看法,以求教于各位專家、學者、同仁。
“筷子的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這句傳言大緻表達了三層意思:
1、筷子的長度是有統一标準的,即七寸六分。
2、筷子長七寸六分,代表了人有七情六欲。
3、有沒有七情六欲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别。
從筷子的長度聯系到人的七情六欲,最後上升到人與動物本質區别的高度,咋一聽,似乎充滿了深刻的人文哲理。但是,這種說法是否反映了筷子發展的曆史事實?是否合乎思維常理或邏輯?筆者作如下思考。
一、筷子的長度跟人的“七情六欲”有關系嗎?
1、這種網絡傳言違背了人的基本認知。
“七情六欲”是指人的心理感覺,屬于精神範疇。《成語詞典》解釋為:“七情,指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感。六欲,指從眼、耳、鼻、舌、身、意(意念)産生的六種欲望。”“七寸六分”是指物體的長度,其中的七和六是一種精确的數據。而“七情六欲”中的“七”和“六”隻是一種約數,是對人複雜的心理感覺的一種大緻的表述方法,并非是嚴格的數據。說”筷子的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把具體事物的衡量尺度等同于抽象複雜的心理感覺;把物質等同于精神。這不是無知,就是荒謬。
2、颠倒了筷子和“七情六欲”成語兩者産生的先後時間,說明該傳言的始作俑者根本沒弄請“七情六欲”成語的來曆。
筷子在明代以前稱為梜、箸、筯,到明代才改稱為筷。筷子産生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而這個成語産生于現代。“七情六欲”中的“七情”這個詞,出處在《禮記۰禮運》篇。《禮記》成書的年代是距今兩千年前的封建社會,即公元前202年~公元221年的西漢時期。《禮記۰禮運》篇中的原話是:“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請注意,《禮記》中隻提到“七情”,并未提出“六欲”。“六欲”在佛教典籍《大智度論》中,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态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和人相欲。“七情六欲”四字直到現代才演變為成語。《漢典》對“七情六欲”一詞作出的解釋是:“七情,指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感。六欲,指從眼、耳、鼻、舌、身、意(意念)産生的六種欲望。七情六欲總稱人的情感和欲望。”可見,筷子的出現遠遠早于“七情六欲”這個成語。三千年前就産生的筷子怎麼能代表現代才産生的成語?兩者的時間關系明顯颠倒。可見“筷子的七寸六分長度代表人的七情六欲”這種說法純粹是好事者的臆測和杜撰,是對曆史的無知。更有不少無良網絡自媒體為賺取流量,不管該傳言是否正确,抱着“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的扭曲心态,推波助瀾,大肆炒作,以緻謬種流傳,使不少人信以為真。
3、“七情六欲”真是人的本質嗎?
什麼是人的本質?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别究竟是什麼?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得出了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而網絡上居然有人言之鑿鑿說“七情六欲是人與動物的本質”,筆者不禁要問,這種說法依據何在?人的“七情六欲”是具體的,不是抽象孤立的,它産生于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之中。這條傳言的始作俑者抽掉了人的社會性談論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所謂抽象“人性”,完全違背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這種荒唐的言論竟然在百度官方網上大行其道并被到處轉發,不僅令人費解,更令人憤慨。
2019年11月11日,筆者偶然發現百度在征求“古代中國筷子的長度和由來”的答案,于是寫了幾句發上應征,結果居然被百度封掉。沒想到堂堂的百度網如此無知、粗暴。萬不得已之下,筆者隻得署名“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再次申訴,百度才被迫道歉。以下是百度官方的道歉文:“201911月11日您對提‘請問在古代中國筷子的長度和由來……詳細說明’的回答,已申訴成功,并恢複顯示,對于造成的不便表示非常抱歉。”過後,該網站卻依然我行我素,繼續放任這種荒謬傳言在百度上泛濫,可見此道歉完全是口是心非。
更為詭異的是,近日,筆者又突然發現百度上出現标題為:《2019年中考語文廣西試題研究》的試卷。其中第二題為“現代文閱讀(一)(每小題2分共6分)”,下面是“中國筷子”部分的第7小題。“⑺中國人自古重視飲食,相應的,對飲食工具也賦予了很多含義。比如,筷子多七寸六分長,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動物的情感動物。因此,在吃飯時也時時提醒人們要節制不當欲望。”網絡上的錯誤傳言居然已經堂而皇之登上教育殿堂作為中考試題,可見民俗文化貧乏的後果有多可怕。
上面是“廣西中考試題研究卷”手機截圖
“筷子的标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這樣的錯誤傳言,竟然被某地教育機構當作精辟的筷子民俗文化入選為升學試題,實在是誤人子弟匪淺,其後果不可想象。
二、秦始皇有沒有統一筷子的長度?
迄今為止,古籍并無任何統一筷子長度的曆史記載,但卻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車同軌、度同制、書同文、行同倫”的記載。我們隻要看看下文,就會明白為何曆代帝皇都不去統一筷子的長度。
1、何謂“車同軌”?因為在古代沒有水泥或柏油,所有馳道都是泥路,馬車在泥路上行駛,車輪會将泥土壓出深深的輪印,即車軌也稱車轍。如果各地車軌不統一,緻使交通不便,就會各自為政,危害統治。
2、何謂“度同制”?即度、量、衡三者必須各有統一的制度。如果度量衡不統一,各地生産的器物和貨币勢必會因計量單位各不相同造成生産、使用和兌換的困難。
3、何謂“書同文”?文字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秦統一六國前,六國各自為政,各國有自己的文字。不統一文字就會造成事實上的不統一。秦朝統一後,規定全國一律使用秦篆。
4、何謂“行同倫”?所謂“倫”,即倫理、道德、習俗。秦始皇為統一人們的文化心理,用倫理事例刻石警示國人,并設置教誨百姓的鄉官,用統一的法度治理人們的言行。
秦始皇為何不統一筷子的長度,現在已不言而喻。如果某種事物不統一并不會動搖皇帝的統治,秦始皇當然不會去強求“統一”。吃飯的筷子隻是一種餐飲器具,筷子的長短尺寸隻要能讓人方便搛取食物,完全可以由各人自由選擇,無關皇帝的統治地位。
三、我國曆史上的筷子長度有沒有統一标準?
上圖是湖北雲夢大墳頭漢墓出土的竹箸16支,各長24厘米。
引自唐啟翠的《大小傳統互證互釋:以“三禮”匕箸進食禮儀為中心》一文。
上圖是1959年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漢晉時期的7根筷子,筷子粗細均勻,表面光滑,長19.6至23.7厘米。
上圖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筷子長17厘米
其他諸如春秋時期筷子在17至18厘米之間,隋朝公主墓出土的銀箸則長29厘米,唐代的筷子長29厘米至33厘米不等,宋遼時期的筷子在25厘米左右;明清時期的筷子長27至30厘米。
上圖明代宮廷筷子也長短不一,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清代仿紅珊瑚三鑲銀古筷
上圖是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收藏家沈明華先生收藏的清代珊瑚筷長25公分
上圖是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收藏家江峰先生收藏的20世紀80年代景泰藍骨筷長21公分
四、筷子長度會不會趨向統一,有沒有必要統一?
1、筷子的長或短是由客觀需要決定的。
家庭人口的多少,決定了餐桌的大小和筷子的長度。農業社會人們注重世代延續的大家庭,勞動力的多寡意味着家族能不能興旺發達。吃飯人多,桌子大,必然要用長筷子,以便能搛到遠處的食物。但農業社會小家庭很多,餐桌不需很大,食物隻需就近搛取,這就決定了小家庭适宜使用短筷子。現代中國已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乃至智能化社會演變,小家庭越來越多,餐桌縮小,這些家庭自然喜歡使用短小靈巧的筷子。我國以前實行計劃生育,家庭人口少了,飯桌變小,筷子就會慢慢變短;現在國情變了,又号召多生多育,家庭人口多了,筷子又會慢慢變長。
2、筷子的長或短是由手指的靈活程度決定的。
由于手指的靈活性可以在一定範圍内掌控長短不一的筷子,所以,隻要筷子長度在一定範圍适度變動,并不妨礙筷子對食物的搛取。
3、筷子的長或短是由個人喜好決定的。
有人喜歡長筷子,有人喜歡短小靈巧的短筷子。隻要不影響使用,不妨礙餐桌禮儀,完全不必強求統一。筷子也商家必定會制作長短不一的筷子以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
五、現代除了常用的成人餐飲筷,餐桌上又出現了各種長短不一的專用筷。
網上傳言中所謂“長度有标準”的筷子,是指常用的成人餐飲筷。事實上,随着社會的進步,除了常用的成人餐飲筷,餐桌上早已出現了兒童筷、火鍋筷、刀筷、殘手筷(助食筷)等多種餐飲筷。這些筷子,功能不同、花式多樣、長短不一,體現了社會的人文關懷。所以,筷子的長度今後不是趨向統一,而是更加種類繁多,長短更是趨向參差不一多樣化。
上面是淘寶網的截圖
六、 筷子文化來自民間的風俗習慣,不是任意的附加。
何謂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産生于民間,是“協調民衆心理,滿足民衆的審美需要”的文化。(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民俗文化經常用美好且含蓄的寓意來表達,令人回味、愉悅、滿足。比如采用隐喻、象征、諧音、動作、歌唱、舞蹈等等來表達祝願、祈求、寄托以及喜怒哀樂等情緒。如,“浙江某地有個古老的傳統,新婚夫婦進入卧室後,客人們将一把筷子從窗戶扔進新房,讓其落在地上”用“筷”和“落”的諧音隐喻快生貴子,快快樂樂。不少地區新郎新娘結婚當天要吃紅棗,用“棗”的諧音隐喻“早生貴子”。不要以為民俗文化很直白,其實民俗大多用含蓄、隐晦、暗示等等手法來表達人們的各種期盼、思念、歡慶等情緒。而網上所謂“筷子長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的說法,是把度量具體事物的尺寸生硬地等同于抽象、複雜的心理約數。這是不符合常理的牽強附會,不是民俗文化的表現手法,它是經不起推敲的杜撰。它不是民俗文化,而是一種僞民俗。
參考文獻:
唐啟翠在《大小傳統互證互釋:以“三禮”匕箸進食禮儀為中心》;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文物>2000年第1期: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95MNI号墓地M8發掘簡報》;《筷子۰飲食與文化》王睛佳著;《民俗學概論》鐘敬文主編;《筷子文化概論》徐華龍主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