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成語,濃縮曆史精華;曲徑通幽,遇見不一樣的“中國”。
今天再講一個大家熟悉的成語“衆怒難犯”,它的發明人是大名鼎鼎的鄭國名臣子産。
子産是一個極具才華和胸襟的人,比如,他有史以來第一個頒布成文法——鑄刑鼎;比如,他不毀鄉校,聞過則喜,等等。
今天說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63年,當時子産還是一個“年輕幹部”(子産前554年為卿,前543年執政),但是已經表現出了過人的政治智慧。正是在他的直接參與和協調下,鄭國一場重大危機消弭于無形。
(上)四處用兵 引來群毆
公元前563年6月,楚國的子囊、鄭國的子耳帶兵攻打宋國。
衛國君出兵救宋,楚國于是命令鄭國教訓一下衛國。
消息傳來,鄭國君臣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子展說:“我的意見是要攻打衛國,不然就會得罪楚國。我們已經得罪了晉國,如果連楚國也得罪了,那就完了。”
執政大臣子驷很苦惱說:“可是咱們國家已經很困難了。”
子展說:“困難也比滅亡好。”衆大夫一聽紛紛點頭,一緻認為子展說的有理。于是,鄭國派出鄭皇耳領兵伐衛。
好端端的被别的國家當槍使侵略他國,士氣肯定大受影響。而衛國人則同仇敵忾,一陣追殺下來,鄭軍大敗而回,連主帥鄭皇耳也做了俘虜。
但是鄭人并沒有汲取失敗的教訓。當年七月,又派子耳跟着楚國的子囊攻打魯國西部邊境。
在撤軍回國的路上,楚鄭聯軍又摟草打兔子,包圍了蕭國。當年八月,蕭國被攻克。
當年九月,子耳再次出兵,侵略宋國北部邊境。
小小的鄭國竟成了戰争販子,各諸侯國看不下去了——
扁他!
于是,晉國、齊國、魯國等12個國家一起發兵,向鄭國興師問罪。
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欲摧。
一時間,鄭國再次陷入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然而卻沒有多少人同情。
鄭國的遭遇其實和小混混四處惹是生非犯了衆怒一樣,實在是欠收拾,沒有其他。
(中)外患未休 内亂突起
可能大家都聽說過“蝴蝶效應”,說“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上升到理論高度就是“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據百度百科)
話題回到鄭國,本來這兩年鄭國攀上了“黑老大”楚國,小日子過得還不錯。但偏偏自我感覺過于良好,四處用兵,結果犯了衆怒。這廂國際環境惡化,那廂壓抑已久的國内矛盾也開始大爆發。
當時,鄭國的權臣主要是執政子驷、司馬子國、司空子耳以及司徒子孔,惹禍的是子驷。
話說子驷和鄭國将領尉止不和,子驷公報私仇,在抵禦諸侯聯軍時故意少給尉止兵車。尉止憋着一口氣上了戰場,結果勝利而歸,還抓了不少俘虜。
子驷眼熱,想和尉止争功,就說“你的兵車太多,不符合禮制。”不讓尉止獻俘表功。
除此之外,子驷還曾占用了司氏、堵氏等四個家族的大量土地,給自家田地修水渠,讓四個家族恨之入骨。
所謂做事留一線,日後好見面。
子驷如此欺人太甚,尉止實在忍無可忍,于是秘密聯合司氏、堵氏等四大家族,并糾集部分郁郁不得志的人,在當年十月戊辰日發動了叛亂。
當天早晨,當很多人還在睡夢中時,叛軍突然發難,迅速攻入朝堂西宮,殺死了剛剛“上班”的執政子驷、司馬子國、司空子耳,并劫持了國君鄭簡公。司徒子孔因為遲到,發覺苗頭不對而僥幸逃過一劫。
看來,偶爾遲到不一定是壞事呢。
由于事發實在突然,消息傳出,很多人頓時亂了手腳。
先說子驷的兒子子西接報後,沒有安排人手看家護院就匆匆帶人出了門,看到父親慘遭殺戮,滿腔悲憤的子西下令立即追擊叛亂分子。
聽說叛賊已占據北宮負隅頑抗,子西掉頭回家召集甲兵。
然而,一進家門,子西徹底傻了。隻見眼前一片狼藉,家臣和妾婢等早已四散奔逃,多年積蓄被掃蕩一空。
再說子産聞聽叛亂,在短暫的驚慌之後,立即下令緊閉院門,加強警戒,并關閉府庫、檔案庫等重要地點,派人嚴密把守。
随後,子産召集甲兵,出動戰車十七輛,迅速展開平叛行動。
在收集好父親子國的屍骨後,子産下令對北宮展開猛烈攻擊。
聞訊趕來的援軍也加入進攻之列。最後,叛軍頭目尉止、子師蔔和叛亂者全部被殺,其他叛軍頭領堵女父、侯晉等逃亡國外。
(下)子産焚書 安邦定國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内亂平定後,僥幸逃生的司徒子孔順理成章成了執政大臣。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子孔制作盟書,要求衆位大夫“簽約”,聽他号令,但是衆人不理這茬。
子孔惱羞成怒,動了殺機。
子産勸他收手,并要求他立即燒掉盟書。子孔不答應說:“我制作盟書是為了安定國家。現在衆人發怒就燒掉,那不是成了人人都說了算,還怎麼治理國家?”
子産說:“衆人的憤怒不可冒犯,專權的欲望難以成功。把兩件難辦的事合在一起來安定國家,這是危險之舉。你燒掉盟書後,可以繼續掌權,大夥也能心安,何樂不為呢?”
子孔沉吟良久,覺得子産雖然年輕,但是句句在理。于是命人在倉門外燒掉了盟書,國内局勢于是漸漸安定了下來。
國内危機消除了,但國境線上的危機還在持續。
此時,諸侯聯軍已經進駐虎牢,晉國軍隊則在梧地和制地駐紮。
為了瓦解聯軍,鄭國派人和晉國講和。
而此時,為了不失去鄭國,楚國派子囊帥兵救鄭。諸侯聯軍為了避免與楚軍交戰,退居陽陵。
但是楚軍沒有退兵。晉軍将領栾黡(yan)說:“逃避楚軍,這是晉國的恥辱。會合諸侯來增加恥辱,不如一死。”
于是,栾黡帶領本部兵馬向前進發,和楚軍隔穎水對峙。
鄭國的子蟜(jiao)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說:“聯軍即将退兵,不會與楚軍交戰。他們退兵後,楚軍就會圍攻我們,我們不如和楚國結盟。”
于是,鄭軍趁着夜色偷偷渡過穎水,再次和楚國結盟。
栾黡一聽,鄭國人這麼不靠譜,想要教訓鄭國,荀罃勸阻說:“我們打不了楚國,又不能庇護鄭國,鄭國能怎麼辦?如果你攻打鄭國,楚軍不會坐視不理,到時我們損兵折将,更被諸侯恥笑,還是退兵吧。”
當月丁未日,諸侯聯軍退兵,但空手而歸又覺得太虧,于是一起動手侵掠了鄭國的北部邊境後,各自回家。
楚國也退兵回國。
經過這一番折騰,鄭國終于消停了下來。
在此之前,魯國大夫孟獻子曾經預測說:“鄭國四處用兵,一定會有災禍。周天子也承受不了四面出擊(的耗費),何況小小的鄭國?如果有災難降臨的話,會應在三位執政大臣身上吧?”
還真讓他說着了。
國學經典欣賞:
子孔當國,為載書,以位序,聽政辟。大夫、諸司、門子弗順,将誅之。子産止之,請為之焚書。子孔不可,曰:“為書以定國,衆怒而焚之,是衆為政也,國不亦難乎?”子産曰:“衆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不如焚書以安衆,子得所欲,衆亦得安,不亦可乎?專欲無成,犯衆興禍,子必從之。”乃焚書于倉門之外,衆而後定。
——《左傳·襄公十年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