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存在客觀真理嗎?很多人當然認為是的,就像我們開始說“道可道,非常道”,道家思想的“道”雖然不可言說,但是顯然老子也認為它是客觀存在的,不僅東方思想認為世界存在着客觀真理,在西方哲學裡面,從柏拉圖提出著名的“理念論”以來,就認為這個表象的世界背後有客觀真理的存在。當然,除了客觀主義之外,還有一些哲學家認為,世界完全是主觀的,我們無法認識客觀的世界。客觀的真理到底存不存在,今天我們來聊一聊。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我們賴以生存的隐喻》這本書,前面我們介紹了三種基本的隐喻形式:本體隐喻,方位隐喻,結構隐喻。其實我們大部分的隐喻都是來自于我們的直觀感知經驗,而且大部分感知經驗的基礎就是我們的身體,比如方位隐喻和容器隐喻。
在這本書的後半部分,作者主要讨論了真理的客觀性問題,如果我們的概念都是由隐喻構建的,概念的定義和理解都不是客觀的,那還存在客觀真理嗎?這顯然是一個問題。關于真理是否客觀存在,有兩種泾渭分明的觀點:關于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
我們先來看看傳統的客觀主義真理觀,真理和意義都完全可以獨立于人的理解而存在,是完全客觀和無條件的。比如“外面正在下雨”,這句話是由鹦鹉說出來,還是人類說出來并不重要。句子本身可能與世界相吻合或不相吻合。如果相吻合,這個句子就是真的。如果不相吻合,這個句子就是假的。劉易斯說:一個句子的意義就是決定句子真僞條件的那個東西。比如天下雨了,是客觀的“天是否下雨”,決定了這個句子的真假,而不是鹦鹉或者人說出來,這是典型的客觀主義的真理觀。作者分析了傳統客觀主義真理觀的一些理論,比如語言分析和邏輯實證主義,他們的推理邏輯大概是這樣的:
首先,真理客觀存在于世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比如維特根斯坦說:世界是事實的總和。其次,語言表達真理,與真理相吻合。所以,語言的意義以真理為基礎,不以人的理解和使用語言的方式為基礎,真理是客觀的,無實體的。總之,在客觀主義者看來,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意義是客觀的意義。客觀意義不是任何人的意義,隻有當意義獨立于人類的語言或者行為,才可以說自然語言中的表達有客觀意義。也就是說,意義也是無實體的,不需要任何解釋,不需要人的理解都是存在的。
但作者認為,真理和意義都是建立在人的理解基礎之上的,真理不可能獨立于理解而存在,意義也不客觀存在于語言之中,意義存在于我們和世界的互動中。比如當有人帶有諷刺意味的說出:他是個真正的天才。按照客觀主義的解釋,這句話就是他很智慧、很聰明的意思,客觀意義存在于語言之中。但如果是帶有諷刺意味地說出來,意義可能就正好相反,說話者的意思可能是,他簡直是一個傻瓜。一句話在說話者和聽話者兩個人看來,有完全相反的意義,那這句話的客觀意義是什麼呢?
作者萊考夫反對了這種“非此即彼”的真理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提出了第三種真理觀:經驗主義的真理觀。真理是基于理解的,那種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依賴于人的客觀真理是不存在。但這并不是說沒有真理,隻是說真理和我們的概念系統相關,而概念系統的構建大部分是基于隐喻的。
換句話說,隐喻是理解真理的主要手段,所以,真理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這主要和隐喻的機制和特點有很大關系。隐喻的主要機制是投射,而隐喻的特點是範疇化,簡單來說就是隐喻都是片面地反映事物的一部分特征。
首先來看看投射,投射是隐喻的主要機制。比如對概念的理解,就是我們直接經驗投射形成的,比如方位,物體,物質,因果等概念,然後我們再把這些範疇投射到其他物體上,構成了隐喻,比如前面我們說的本體隐喻、方位隐喻就是一種投射,我們把方位投射到一些事物上面,比如我們說:“山的前面有一條河”,我們把山和河投射成為一個有邊界有外表的實體。同時,我也把“前後”這樣的方位投射到本來沒有方位的山和河這樣的實體上。同時,我們也把自身投入到情景中,我們說:“山的前面有一條河”,顯然我們的視角是在上山的前面,而河在我們和山之間,而當一個人在山的後面,那麼“山的前面有一條河”就不是真的了。同樣的投射,還有比如:人站到地面上,外面正在下雨,蒼蠅在天花闆上面等等,都是一種投射産生的隐喻,不管這種投射是方位的投射,本體的投射還是結構的投射。
其次,範疇化在對真理的理解中也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我們認識和了解世界,都是在一定的範疇上進行的,範疇包括知覺、目的、功能等不同維度範疇,範疇化是通過突出顯著特征,淡化其他特征來實現的。比如:
我邀請了一位女性來家裡;我邀請了一位女同學來家裡;我邀請了一位小提琴家來家裡。
以上的每句話都是真實的,但每一句話都也是不真實,它們是從不同範疇去描述了同一個人。另外,範疇還包括以情景和目的為基礎的互動屬性,比如我說,今天要開會,去幫我拿幾把椅子過來。如果你去拿了四個沙發椅子過來就不合适,從功能範疇來看可能是沒問題的,但是從目的和情景範疇來看,正式開會顯然不能坐在沙發上開。另外,比如我們說:法國是六邊形,地球是個球體,光是一種波,光是一種粒子,這些都是範疇化的,因為在某個場景下可能是真實的,比如小孩塗鴉課上,法國就是六邊形的。所以,脫離了範疇去理解任何一個句子都是不行的,或者說都是沒有意義的。
作者認為,人是環境的一部分,并非獨立于環境,人和環境是互動關系,而非靜止的關系,我們和環境的互動牽涉到相互的改變,理解就産生于這種互動中,源自和環境和他人不斷互動,這有點類似維特根斯坦後期的語言遊戲說。
真理是相對的,是相對于理解而存在的,就像語言的意義不是固定的,語言的意義存在于不同的語言遊戲中。簡單來說就是,真理依賴于理解,而理解源自我們和世界之間的互動。
好了,這本書的大緻内容就是這樣,更多内容推薦大家閱讀原著,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