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這首詩感動:
兒行千裡母擔憂,夜半燈前念遠遊。
誰解鄉愁問寒暖,此心不盡總難休。
一度難忘,卻不曾知曉此詩的來路,隻知道它帶給了我無限的感動。
我也一度認為,這是一首完整的詩,表達的就是母親對外出子女的割舍不斷的牽挂。可後來我發現,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我們自古以來就不喜歡離别,也不善于離别,但卻總會遇到離别。如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李商隐的“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應景之作,深到不能自已的不舍與思念,哪句不是流傳上千年。
對于親人們來說,尤其是父母,離别,就意味着他們的牽腸挂肚,我們走向遠方,他們萬般不舍,嘴上卻無奈地說着再見,為的就是不讓我們擔心。
今年的春節假期已經過完了,子女們又開始了外出的行程,這也是人生一大無奈之事,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離鄉。聽到父母對子女的千叮萬囑、絮絮叨叨,這時我們總會想起一句:兒行千裡母擔憂。
這句話道出了天下父母相同的心境,令人萬分感動。但其實,這句俗語的後面,還有後半句,這才是整句的精華所在,卻鮮為我們所知。
它就是:母行千裡兒不愁。
是不是讓人遺憾?是不是覺得諷刺?但這就是現實!或許我們不願承認自己在這方面的自私,但是扪心自問,有幾個人能真正從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呢?
從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到蹒跚學步,到求學成人,我們什麼時候不是生活在父母的關照之下?也許我們會習慣父母的付出,但我們絕不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絕不能用自己的成長消耗這世間最無私的愛,用自己的無知傷害這世間最淳樸的情。
我們聽到這句話,是不是更應該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懂得了父母心?母行千裡,我們為什麼會不愁?
這個理由也不難解釋。小時候我們不懂事,自然不會擔心父母的遠行,長大後我們忙于生計,沒有過多時間去擔心,成家後我們也成為了孩子的父母,開始了我們的父母曾經走過的人生之路,更多的是擔心自己的孩子。
這樣算下來,我們對父母實在虧欠太多,我們總以各種理由忽視親情,從未體會過父母的用心。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反思自己讨厭父母的啰嗦,不願傾聽他們的聲音;反思自己對父母的不耐煩,傾瀉負面情緒;反思自己嫌父母老土,連智能機都不會用?
所以,你有沒有想起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