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保護你,你保護世界。”
這是《少年的你》中的小北對陳念說的話,當時聽着,好心疼這兩個孩子。
同時也想起了自己的初中生活:被他人排斥、诋毀、孤立,有點難過,本該是純潔快樂的象牙塔生活,卻變成了一生中不願回憶的黑暗記憶。
一件件觸目驚心的校園暴力事件,一個個心無畏懼,目無法律的未成年,肆意糟蹋别人的生命與尊嚴,無法想象,那些還未長大的孩子,卻如同惡魔一樣,不停地觸碰良知的底線,給他人帶去無盡的傷害。
不由得思考,這群施暴者到底怎麼了,怎麼會無底線到如此程度,怎麼會如此安心地以多欺少?
01、 “來自雙方家長的不作為”不管是受害者,還是施暴者,對于未成年人的行為和遭遇,其監護人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 施暴者家庭
2019年5月10日,江西省上饒市第五小學,發生的一起校園暴力緻死案。事情的經過是:
有一個女生被男同學欺負,随後在老師的安排下,女孩父親與男同學父母進行協調。但是,男生父母不配合,無視自己孩子的“霸淩”行為。這刺激到了女生的父親,并且在一氣之下,女生父親持将男生殺死。
不贊同女生父親的極端行為,但是也應該反思男生的父母:既然是協調,雙方就面對面地坐下來說說這個事,有錯的,該道歉道歉,該賠償賠償。
可不配合是幾個意思呢?父母的放縱就是孩子的保護傘,助長了孩子嚣張的氣焰:不論我做什麼,反正父母是不會管我的,我可以為所欲為。
- 被害者家庭
2019年5月1日,14歲學生遭5名學生毆打緻死,這起典型的“校園暴力”事件,引發了全網對“校園暴力行為”的攻伐。
據了解,五名施暴者有三人與被害人同村。采訪時,這三人的父母均表示“孩子平時很善良,根本沒發現有絲毫的‘暴力傾向’”。
可氣的是,死者的父親表示:“明明知道孩子以前被同學欺負,但是一直沒當回事,覺得孩子之間打架也很正常”。
許多人把霸淩行為當做小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從而忽視了對孩子的正确引導。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被長期欺負,卻找不到任何可以求助的力量,那他的内心得有多絕望!更何況孩子已經把自己的遭遇告訴給了家人,家人的不重視讓更找不到反抗欺淩的力量。
即使我們沒有必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但是也應該及時去了解情況,早點解決問題,而不是這樣聽之任之,最後事态發展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02、群體影響:一個團夥的破壞性大于其成員個體之和
作為群居動物,人的一生都無法擺脫群體的控制。
家人親戚、學校同學、職場同事……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圈子,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我們的行為與決策。
- 去個性化:一起做一些我們單獨一個人時不會做的事
群體情境有時會産生強大的力量,當這個力量作用于群體成員時,可能會讓人們失去自我覺知能力,導緻個體喪失自我和自我約束。
去個體化非常直接的表現就是,群體中的成員沒有自己的聲音,他們是以群體價值為導向的,個人想法向後排隊。
有些學生期初并不是想要成為施暴的一份子,而是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從而加入施暴者團體。
隻是在後來的進程中,逐漸喪失了自我約束能力,和其他成員一起泯滅人性。
- 風險轉移:法不責衆?
當人們以團隊或者群體活動的時候,如果個人行為無法進行單獨評價,那麼就會讓成員沒有評價憂慮。
大家一起施暴,責任沒有集中在某一個人身上,于是責任就被擴散了,社會規範的約束力量就會變小,從而導緻由輕微的失态演變為嚴重的暴力。
- 群體極化:群體讨論統籌可以強化群體成員的平均傾向
群體成員之間的互動與讨論,會加強個體成員原本的态度和意向,從而做出更為極端的決定。
如果小區裡住進了第二個無法管束的15歲年,他和第一個人組成的團夥所帶來的破壞性,可能不僅僅是第一個人單獨所造成的兩倍。
施暴者群體中,每一個人一點點的邪惡,彙聚起來就會變成無法想象的傷害。因為它們并不是1 1=2這樣的簡單效應,而是成倍地體現在最後的行動上。
本來隻是想要旁觀的,最後也參與了進來。本來最開隻是想推一下對方的,最後卻跟着“組織”,又踹上了幾腳。
當個人行為向群體行為靠攏的同時,也會讓整個群體變得更加惡劣。
03、少數派也是可以影響群體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雖然群體會影響個體,但是有時候個體也會以另外的形式去影響群體。
如果暴力集團中的一個成員能夠堅持自己的立場 ,能夠以自信的方式去表達的自己的認知和價值觀,就會打破群體的一緻同意錯覺。
那麼,這一小部分的人,甚至單獨的一個個體有時就會成為主導,接着甚至會演變為大多數。
尤其是當反對施暴行為者,是屬于施暴集團的時候,他的這種“叛逃”行為有時會産生巨大的影響。
因為一旦出現“叛離”行為,同時群體行為又與社會規範相違背的時候,其他人往往很快就會緊緊跟随,然後産生滾雪球效應。
但是,有時候施暴者領頭人掌握了關鍵的資源,比如家庭條件富有、背景複雜,成績優秀,會導緻少數派的出現很難,因為,不和諧的代價會很大。
韓劇《梨泰院class》裡面的男主就是因為當了少數人而遭到報複,導緻整個人生都陷入到泥沼中。
04、群體不利于我們嗎?
在群體中,我們很容易被煽動,更有壓力,也更有緊張。但是,群體真的不利于我們嗎?
當然不是,這隻是真相的一半!
另一半的真相是,作為群居生物,我們緊緊依靠在一起,互相支持,互相交流,從彼此的身上獲取安全感。
因此,積極的群體交流會讓我們變得更好。
2020年4月1号,人們日報分享的“81192”視頻,讓全國人民義憤填膺,民族情緒空前高漲。
同伴的努力學習,會很容易帶動其他小夥伴,不再蹉跎歲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父母的自律生活,會讓孩子模仿學習如何自控。
所以,凡事都有兩面,不能以偏概全。
總結:明智且有目的的選擇群體影響
孩子,是需要同伴的,我們不能因為擔心孩子受到來自同伴的傷害而讓他獨自前行。
但是,群體情境的力量很強大,而且,并不能保證每個群體都是有積極影響。
所以,不僅我們需要有一雙慧眼來保護孩子,我們還要讓自己的孩子具備某種能力:明智且有目的的選擇群體影響。
羅子言,80後寶媽,愛好寫作,希望能汲取更多的知識來指導我的生活。
文章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