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子上了小學後,總體來說壓力不大,不過也不是一點作業沒有,老師還是建議每天閱讀半小時、練字10分鐘,還有一項,是要書面記錄的——體育作業!
内容主要就是跳繩、武術操(後期改成了擡腿、拉伸)…… 看着挺簡單 ,一般每天跳繩1分鐘、跳4-6組,武術操2分多鐘、跳兩遍,看起來也占不了多長時間。 但實際操作下來,就覺得,挺難的!
跳繩不能總在家啊,容易擾民,得專門下樓。
好不容易換好衣服拿好繩子下了樓,發現打卡,也很難,孩子并不會規規矩矩一組一組做完,她會累!會覺得沒意思!
第一天的時候,我記得很清楚,我一邊拿着計時器、一邊給小葉子數跳了多少個。
一開始還挺快,她當玩似的,但跳着跳着,開始累了,尤其是每一組到了最後20秒,都能拌好幾次繩,然後明顯吃力、又變成雙腿哐哐費勁兒落地那種了……
我感覺力量分配有點問題,和她說慢點、連續跳、減少絆繩,可這場外“技術指導”沒啥用,前幾天孩子都沒跳夠組數,還挺累……
轉折點,出現在老公拿着繩子,開始和孩子一起跳。
小葉子明顯比自己跳,要多了些興緻。 隻是爸爸跳的太“标準”了,落地輕、搖繩還快,他倆一起跳了幾組後,孩子又有點覺得沒意思了。 真正鼓舞到孩子的,竟然是我這個“菜鳥”!直接給了孩子信心!
我确實平時不咋跳繩,也好久沒跳了,不是有意露怯的,自己都被自己實力吓一跳:無奈主觀上怎麼想跳好,蹦跶地就是不給力——
更要命的是,我居然在後20秒,出現了和小葉子一模一樣的情況:沒有勁兒了,本能地會用蠻力,跳老高、落地疼、還總絆繩……
頭一回覺得,1分鐘那麼漫長……
而當我“跳不好”、“特别累”的時候,小葉子好開心,她反而跳得更起勁兒了,還鼓勵我再來。
老公故意問她,要和爸爸、還是媽媽一起跳,她都會說,“媽媽”~
其實不是孩子非要挑軟柿子捏,而是因為我親自體驗後,能真正理解她了:
關于跳繩的累、想跳更多但是做不到的無奈、雙腿不自覺地發沉、絆繩、越到後面越想放棄的想法——
根本就不是嘴上談兵、說簡單就簡單的事兒!尤其是,也沒多好玩: 固定位置幹跳,為了打卡直直跳上6個1分鐘……
我能想象,如果純粹是為了完成任務、還有家長在旁邊“指揮、監工”,很枯燥也很沒意思啊。
這個體驗雖然真切地虐了我一把,但反倒讓我更想“躬身入局”了:在不勉強自己的前提下,可以适當參與到她的這個作業中來,陪她一起跳。
一方面自己也感受下出汗帶來的爽,一方面可以通過親身體驗,去和孩子的情緒感受,保持一個“同頻”,而不是輕易地在孩子“畏難”、“喊累”的時候居高臨下。
所以後來有段時間,每天晚上我都跟着孩子一起跳,菜鳥在逐漸進步,孩子也是。
打卡、作業、任務隻是其次,體育鍛煉的最終目的,不是pk誰比誰多,是這個過程裡一個家庭可以有的溫馨連接時刻,是一個菜鳥媽媽的态度與嘗嘗試。
我們對規則,也有一些“改良”:偶爾會允許不計時、跳夠數量;或者隻享受跳本身、不計數;周末去爬山、體力消耗已經足夠啥的,也可以替代跳繩……
目的還是希望給到孩子更多的自主感、勝任感,不要讓跳繩打卡的過程,消磨掉她對運動的熱情。
還是肉眼可見孩子的進步的:
從最開始的幾十個,到後來能穩定在120多個,現在偶爾會跳到140、150,仍然不是啥跳繩牛娃,但和她自己相比,已經進步太多、也完全達标啦!
想起《遊戲力》的科恩博士所說,要走進孩子的心,要有遊戲力的心态和方法,比如,裝得傻乎乎、由孩子主導、向孩子學習。
當我們放下權威、理所當然,不管是裝的傻乎乎、還是真的傻乎乎,這份“弱”和“由弱變強”的過程,都是在為孩子賦能,讓他們發自内心的體驗到“我或許也可以”,而不是被說教。
我除了偶爾陪她跳,更多的,還是去創造覺察、鼓勵她,慢慢的,她自己也發現,可以蹦得再低些、可以注意分配體力、可以增加連貫性……
如果跳得不錯呢,我會特别激動給她賦能,“你創記錄了呀!!厲害!!”
上周末孩子和我們一起徒步,在山中連續上坡下坡走了5小時,我又說了,“哇,你進步真是太大了,每天跳繩的娃果然體力杠杠滴……”
—END—
作者:吉吉。微信公衆号「慢成長」聯合創始人,二寶媽,美國注冊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前香港資深傳媒人,現居深圳。追求細水長流,也愛勇猛精進,愛唱歌愛生活愛自我管理,願與娃一起慢成長。
manchengzhang123
個人花時間: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