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生什麼病,很多患者去醫院的時候一般都會檢查血常規。但很多人拿到報告單是,又是一臉懵懂的樣子,全然不知道怎麼看,今天小編就帶你們好好來分析一下,血常規報告。
血常規檢查就是最基本的血液檢查。人體的血液由液體和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血常規化驗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包括很多項目,但對大多數而言,隻需認準白細胞計數(WBC)、紅細胞(PBC)和血小闆計數(PLT)3項即可。
白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重要的成分,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血液中的白細胞俗稱"白血球",檢驗單中白細胞計數是指測定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分類是指計算上述各類白細胞的百分比。在不同的疾病狀況下,可引起不同類型白細胞的數量變化。醫生會根據白細胞的數量及百分比的變化來判斷病因。
一般來說,白細胞的正常參考值如下:
正常成人:(4.0-10.0)×109/L;兒童:(5~12)×109/L。新生兒:(15~20)×109/L。中性杆狀核粒細胞:0.01-0.05;中性分葉核粒細胞:0.5--0.7;嗜酸性粒細胞:0.005-0.05;嗜堿粒性細胞:0-0.01;淋巴細胞:0.2-0.4;單核細胞:0.03-0.08。(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那當白細胞減少時,可能有以下這些症狀:病毒性感染,如最常見的病毒性感冒;某些特殊細菌感染,如傷寒;血液病系統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粒細胞缺乏症、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脾功能亢進等;某些藥物及化學試劑及放射線影響,如磺胺藥、氯黴素、抗腫瘤藥、抗甲狀腺藥物等。而白細胞增多時,則可能是急性感染,如大葉性肺炎、急性扁桃體炎等;血液病;腫瘤;外傷或組織壞死,如大面積燒傷等。
淋巴細胞增多則常見于某些急性傳染病(如風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腎移植術後、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在中性粒細胞減少時,淋巴細胞比例也會相對升高。淋巴細胞減少,主要見于放射病、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見于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荨麻疹、腸道寄生蟲病等;某些白血病也可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升高。減少表現為傷寒和副傷寒、術後、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單核細胞增多,見于某些感染(結核、傷寒、瘧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急性傳染病的恢複期。
紅細胞也稱紅血球,是最單純的細胞,基本隻有水和血紅蛋白。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血細胞,負責把氧氣和營養運輸到我們的各個器官。其減少一般見于白血病,急性大出血,缺鐵,維生素B12缺乏,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增多一般見于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總之需要加上臨床表現等各種因素統一分析,不可以一概而論。
紅細胞的正常參考值為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 g/L;新生兒:170-200 g/L。
血小闆的正常範圍參考值為(100-300)*109/L,這是專門修補破損的血管,并負責凝血、止血。血小闆降低的話,一般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痊愈之後,骨髓再重新生成血小闆。就像白細胞降低一樣,骨髓可以重新生成白細胞。所以大家不用過于擔憂。但當它降低在5萬以下,就容易引起出血;降低到一萬以下就更應該注意了,非常容易引起内出血,尤其是腦出血和胃腸道的出血。
那我們去查血常規的主要目的是什麼?除去讓自己安心之外,醫學上則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判定機體有無感染,并區分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主要看白細胞及分類情況,如果白細胞總數升高,同時中性粒細胞升高,提示細菌感染可能。如果白細胞總數不高或者降低,同時淋巴細胞或單核細胞升高,往往為病毒感染。
2.診斷貧血類型:RBC、HGB任何一項低于參考範圍即可診斷為貧血,并根據MCV、MCH、MCHC來區分貧血類型:正細胞性貧血、小細胞貧血低色素性貧血、大細胞性貧血、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同時也可根據RDW來進行分類,RDW主要反映紅細胞體積的大小不一緻的程度,與MCV結合對貧血分類診斷和鑒别有意義。
3.了解血小闆情況:看有無血小闆減少及增多。并可結合MPV來鑒别血小闆減低的原因、評價骨髓造血功能等。.
4.排除血液系統疾病:急性白血病時白細胞等會急劇升高,再生障礙性貧血時三系會減少。
5.協診過敏反應:機體有過敏反應或寄生蟲感染時往往嗜酸性粒細胞會升高。
6.藥物療效觀察、疾病監測應用,比如長期口服抗甲狀腺藥物或應用腫瘤化療藥物。
7.術前檢查,如外科手術、溶栓治療前。
#清風計劃##健康真相館#
圖片來源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