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鄭對漢中面皮是有情懷的,這個做了31年面皮的人是地地道道的漢中城固漢子,看起來聰明而又執着。
“早些年我常常出差在外,到了飯點,心裡始終惦記着家鄉的味道,每每想起瞬間味蕾蠕動,滿心歡喜。隻要回漢中,即使多跑些路,也要第一時間先吃一碗漢中面皮,然後再回家。”如今已經身為企業家的漢中植圓面皮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植圓深情地說。
是的,掀開蒸籠的那一瞬間:朦胧的水汽陣陣浮出,變作升騰的炊煙,撲面而來的甜甜帶點酸的面香味兒,足以讓每一個漢中人魂不守舍。随着冒着熱氣的面皮加上香噴噴的油辣子被端上桌,漢中人的熱情被表現得是淋漓盡緻。
就像老鄭一樣,大多數漢中人對面皮的情節是刻在骨子裡,伴随着他們走南闖北的。
走進包裝車間,老鄭随手從貨筐裡上拿起一袋包裝好的速食紅油面皮,告訴記者說:“這是開袋即食的,沒有任何添加劑,保質期也比較短,隻有7天,采用真空包裝,攜帶比較方便。”
“我們現在主要是通過網上平台來銷售,像天貓、京東、拼多多、微信等各大平台都有銷售,快手抖音也有直播帶貨,線上銷售占了70%左右。”
城固縣江灣産業園區内的漢中市植圓食品有限公司,是老鄭和20多名工人忙碌的地方,加工車間正開足馬力、加緊生産,一箱箱包裝精美、開袋速食的漢中傳統特色美食“面皮”即将發往全國各地,西安、廣州、上海、新疆......讓遠在異鄉的遊子随時随地都能品嘗到“家鄉味道”。參觀完生産線,走進老鄭的辦公室,他向我們講起自己的創業故事。
随着蒸籠裡升起袅袅霧氣,砧闆上刀切面皮哐哐啷啷,勤勞樸實的漢中人,每一天都是從一碗面皮開始的。老鄭的夢也是從這個漢水源頭,地兼南北的城市開始的。
19歲就出來闖蕩的鄭植圓,沒有讀過多少書,從拉小推車在街上做面皮到在漢中城區的黃金地段開店,再到如今坐擁日産10萬袋真空面皮的機械化生産線,老鄭和漢中面皮,一路走來,已經結緣31年。
按照老鄭的說法,他們祖上3代都做面皮,真正是祖傳的手藝。30多年前街上的小推車,一碗面皮僅僅3毛錢。之後和幾個親戚在漢中城裡的黃金地段,商業大廈一帶開了店。
“當時天天排隊,不大的店裡每天能賣一千多碗。”老鄭說,除了自身獨特的味道之外,更多的是不斷創新和學習。
一直以來,面皮即做即食、不易儲存的缺點,不僅讓身在異鄉的漢中人難以品嘗到“家鄉味”,也極大地制約了漢中面皮産業的發展。從事面皮行業近30年的鄭植元,持續關注和思考着這個問題。
漢中面皮從祖傳的手工技藝到機械化量産,難在品質怎樣提升?口感如何保證?老鄭忘不了在大熱的夏天,提着包跑到南方生産設備的廠家去一遍又一遍的反複試驗,篩選對比,工作之餘,從父親手上了解機械制作的他,全身心地把精力放在面皮生産機器的設計研發上。用自己的話來說,搞這些都太不容易了......
“既有餐飲從業經驗,又懂機械,了解食品加工,最重要的是一種情懷,喜歡這個事,憑着自己的執着一直想做下去。”老鄭說這些原因缺一不可,少一樣都做不了。
“我們家是祖傳三代做面皮的,到我這一代,我一直想把面皮做成預包裝的,能讓更多的在外地打工的漢中人能吃到我們家鄉的味道,而且能讓更多的外地人能嘗到我們漢中的風味小吃。”如何把面皮事業做好,從産品研發角度,鄭植元有着自己的想法。
經過反複試驗,鄭植元研發生産的面皮機流水生産包裝線如今已經更新到了第五代。同時他還不斷改良面皮的品質和口感,反複調配料包口味,成功研制出保鮮期長、開袋即食、柔性好味道佳的漢中面皮,有力推進了漢中面皮産業的轉型升級。
植圓食品有限公司進行産業升級後,于2021年3月在城固縣江灣産業園建成投産了日産10萬袋面皮生産線,老鄭笑嘻嘻的說,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銷售面皮60多萬袋。
如今,作為陝南首家研發和生産漢中面皮的企業,植圓公司集設計、研發、生産、銷售、服務為一體,相繼研發出了橡子面皮、油辣椒、魔芋涼皮、複合調味料包等特色美食,緻力于解決漢中面皮“好吃不好帶”的消費痛點。
對于創業,老鄭侃侃而談,不熟不做,重新學習的時間成本和試錯成本太高,在自己熟悉擅長的領域,很容易形成比較優勢,容易在激烈的競争中脫穎而出。創業者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的理由是:創業是一個非常艱苦、非常漫長的過程,能夠讓自己堅持下去的一定不是毅力,而是情懷。而且因為喜歡,才能真正偏執狂一樣的投入時間和精力,才真正有可能獲得成功。
建議大家選擇自己熟悉的方向和領域,因為這樣的方向相對來講,會比較有說服力,你也比較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自己過去的經驗可以用得上。完全在一個新的陌生領域裡創業的創業者,其實也不少,因為他們看到了一些機會,但是他們可能會缺乏一些人脈,缺乏一些經驗,在這個維度來講的話,他需要付出很長一段學習時間。
做好自己的産品,打造漢中面皮的“中央廚房”,讓漢中面皮走出去,暢銷全國,未來,老鄭心中的目标更加遠大和堅毅。
華商報記者 王健 編輯 姜磊 實習編輯 楊姣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