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相聲界多麼風雲變幻,在當代相聲舞台上,苗阜都有他不可小觑的地位。苗阜是鐵路工人出身,憑着熱愛和表演才華走上說相聲這條繁花似錦又荊棘叢生的道路。相聲是堅守老傳統,還是“辭舊迎新”,就在相聲快要變味兒的年代,苗阜王聲北上參加北京幽默喜劇大賽,憑《滿腹經綸》走紅網絡,收獲業界口碑與粉絲力捧。上元宵相聲大賽、辦商演晚會、奪魁、入曲協、上春晚……苗阜在争議聲中風生水起,坊間開始給他冠上了“郭德綱第二”的名号,希望他複制郭氏傳奇。其主理的西安青曲社,以振興西北相聲為己任,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苗阜作為新一代的相聲演員,卻是堅決反對相聲“變味兒”,無論相聲偏離了多少傳統的軌道,無論回歸的路有多麼艱難,苗阜一直堅持相聲必須要堅持走傳統文化的道路。
傳統和當下沒有沖突
苗阜說,任何藝術形式都不應該排斥年輕人。相聲也一樣,因為隻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相聲的觀衆群體當中,相聲才有可能走得更遠。對于自己創作的相聲加進讨喜年輕人的元素,苗阜認為,“我們在表演當中加入了很多時尚的年輕人喜歡的元素,但不是瞎加硬加,我們會想盡辦法在符合相聲基本規律的情況下給它融合進去,用一個合理的方式融合,事實證明效果很好,我們的相聲非常受到年輕觀衆的青睐,我們不能忽視相聲的觀衆群體已經年輕化這一事實,我們必須要正視這一改變。”
苗阜的相聲也惹來不少質疑聲,其中最重的質疑就是相聲傳統和當下的沖突。有的人認為苗阜的相聲偏離了傳統,太注重當下的流行,對此,苗阜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傳統和當下沒有沖突,我們始終堅持傳統相聲的基本功,就像練武術,每招每式都有最基礎的東西,沒有這些就不叫武術。但是面對越來越年輕的觀衆群體,會融入更多時下的流行,我們不能拒絕這些。打個比方,如果把相聲的基本功叫器皿,器皿就是傳統,時下的東西是作料,你往這個器皿裡邊放原料,可以根據時下最流行的東西往裡填,用傳統的器皿盛上最可口的作料,我覺得這并不沖突。”苗阜一直認為相聲必須要堅持傳統文化,這是我們流傳多年的寶貴的東西,“文化的傳播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聲音,一種是文字。相聲既是聲音,也是文字,它的流傳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為什麼我們要堅持用傳統的手法,因為傳統的手法是多年以來老前輩們一點點總結出來的,可以說把笑的藝術已經研究到了一種近乎無可挖掘的地步了,所以說這些東西我們要盡可能地掌握,要活到老學到老。基本功練紮實了,很多東西信手拈來。”
弘揚陝派文化
有人做了一個統計,全國714家曲藝類園子,其中有35萬曲藝的從業者,21萬都是體制外或者說是民間小劇場的。在曲藝的舞台上,小劇場的份額越來越大。面對這一變化,苗阜說,我非常喜歡小劇場這個形式,是非常适合相聲的發展土壤,民間小劇場已經成了一個大趨勢和主流的文化,有了這麼好的發展舞台,我們相聲表演更應該規範化,因為它跟老百姓離得最近,我們更應該去引導和弘揚正能量的東西。我們青曲社已經十年了,我覺得我們沒有偏離最早的初衷,我們一直是在努力弘揚陝派文化。苗阜進一步解釋:“所謂相聲的陝西特色,隻不過是在表演當中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和習俗。你生活在一個環境當中,不自然就會流露出來一些東西,我們在表演中更多的是我們性格的流露,并沒有刻意去用陝西元素,我們也不會用特别生僻的東西去博取大衆,這個沒有必要,也沒有任何意義。”
苗阜經常在自己的微博上袒露心緒,引來衆多粉絲的圍觀。在粉絲群,苗阜可以快速看到觀衆最真實的反應,他經常和粉絲們互動。“現在所有流行的東西你都得去了解, 時代變化太快了,你不了解沒法知道年輕人喜歡什麼,你無法知道整個大衆現在接受什麼,現在老年人都在玩微信和朋友圈,我們是年輕人,為什麼要拒絕?相聲必須要與時俱進,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不管你喜不喜歡,你必須去了解它,這也是一個演員的使命。”對于今年青曲社的工作,苗阜表示會做一些新的嘗試,多排一些相聲劇,想讓演員更多地在表演上有發揮,“現在的年輕演員,相聲的基本功我比較認可,我希望他們從表演上來拓展,這也是我們今年要做的重點。今年上《天生喜劇狂》也是這樣考慮的,我覺得很多優秀的演員非常出色,我們的節目整體特别精彩,演員也非常努力,我是看着他們整宿整宿地排練,不停地為一個節目精細打磨,我覺得這是一種精神。人這一輩子,不可能出現那麼多所謂的精品,但是必須要有夢想。現在我們手裡有800多個小時的相聲作品,我覺得這就是一筆财富了,這800多小時裡頭有大量的新作品,也有一部分傳統作品的再加工,我覺得今年我們會找機會分批在不同的地方和領域去傳播,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