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在書法學習中非常重要
筆法,顧名思義,就是講用筆的方法,包括執筆法、運筆法等。
掌握執筆是進入書寫階段的第一步,提筆寫字即要對執筆法有一定的把握,對于執筆法這裡不再贅述。
書法最重要的是講究運筆之法,我們稱之為用筆法。有人将用筆法分解為起筆法、行筆法、收筆法等,較繁瑣。章祖安先生将用筆要領歸結為兩個字:用鋒。所謂能用筆,就是能“用鋒”,體力轉化為筆力,即轉化為用鋒之力。
那麼如何用鋒呢?
一、要學會中鋒用筆。也就是筆鋒始終在線條中間運行,這樣寫出的線條既圓潤又厚實,即前人所講如屋漏痕、錐畫沙的效果。中鋒用筆首先執筆要穩,行筆要靜(這裡的靜,不是靜止,是指行筆要神情專注,凝神靜氣)。出現偏鋒及時調整,不然即使是中鋒,寫出的線條也容易扁薄。所以,中鋒用筆在筆法中占重要位置。等到中鋒用筆熟練了,也可用側鋒、逆鋒等書寫,以求線條有所變化。
二、要學會提按用筆。提按之法能表現出書寫者對毛筆的控制能力,掌握了提按技巧,可以說對用筆法就有了一定的把握。提,指用筆能提得起來,既要有往下壓筆的力量,更要有往上提的力量,提也要力到筆鋒,不可如強驽之末。按,最能體現用筆的力度,但控制不好,一味下按,往往使線條粗鈍,形成墨豬。有人下筆就用筆肚,按筆有餘,提筆不足,書寫起來僵、結、闆,這是對提按筆法缺少體會與實踐的結果。關于提按用筆及産生的筆力效果,我們在以後的問答中再講。
三、要學會調鋒。筆鋒在書寫過程中會再現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果不及時調鋒,便會出現偏鋒、絞鋒、散鋒等現象,這樣既影響線條的質量又給運筆帶來很多困難。所以在行筆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進行筆鋒的調整,使之達到中鋒用筆。怎樣進行調鋒呢?一方面,我們要注意筆鋒的不同變化,靈活把注意筆鋒的提按使轉;另一方面,要仔細體會筆鋒在行進中所産生的力量感,以表現線條質量為目的進行筆鋒調整。要表現遲澀、徐疾、燥潤等不同的感覺,就要求我們對筆鋒的使轉進行不同的把握與調整。
古代筆法論,一是蔡邕的《九勢》,二是孫過庭的《書譜》。《九勢》論述了八種用筆規則,對“書法中的‘筆法’提出了完備的概念”(沈鵬),後人“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九勢》)。《書譜》則“通卷妙論作字之旨,内蕰哲理,甚稱中國書法史上書論與書藝雙絕合壁之作”。先後兩篇經典之作,前者專門對筆法作了“完備”的論述,為“晉人筆法”奠基,後者為其“作字之旨”做了總結。
如錐畫沙——諸遂良的比喻。當代書壇都認同這樣的闡釋:“錐畫沙....,若果是輕輕地畫過去,恐怕最容易移動的沙子,當錐尖離開時,它就會滾回小而淺的槽裡,把它填満,還有什麽痕迹可以形成,當下錐時必然是要深入沙裡一些,而且必須不斷地微微動蕩着畫下去,使一畫兩旁線上的沙粒穩定下來,才有線條可以看出”(沈尹默)。如果錐一離開,沙子就滾回槽裡,那末無論錐入沙多深,畫出的溝槽總是會由于沙子的滾回而變淺,槽壁必是斜面,兩個斜面的接合部即槽底以及槽壁與沙面的接合部,都将是圓弧狀的“倒角”。這種能看得出的弧狀倒角“痕迹”,與當年陸彥遠因“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而頓悟者,大異其趣。沈老是把江水邊的沙子看作堆在城中的散沙了。無論如何,在人迹少到的島上江水邊,“沙地平淨”而濕潤。這樣的沙子,“以利鋒畫而書之”,沙子幾不滾動,溝槽的兩邊幾為直壁,因此富有“勁險之狀”。然而,如果隻是一畫而過,錐鋒必定不“沉着”而漸漸離開溝槽,飄出沙面,所畫也就不會“明利媚好”了。故必步步為營,節節發力,往複折返,方能使整個溝槽勁險、明利、媚好。借此以喻疾澀之法的行筆,确實是相當形象的了。
學書的過程,就是對筆法把握、熟練的過程,隻有把這一關過了,才能過到運筆如指、遊刃有餘的境界。筆法的把握,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我們隻要認真學習前人和當代書家好的用筆經驗,加上刻苦練習,一定能夠掌握筆法技巧。
蔡京書法欣賞
蔡京(1047-1126),字元長,北宋權相之一。蔡京具有極高的藝術天賦,素有才子之稱,在書法、詩詞、散文等領域均有很深的造詣,且有輝煌的表現。
蔡京的藝術天賦極高,素有才子之稱,在書法、詩詞、散文等領域均有輝煌表現。
蔡京雖然是權臣奸相,但對于蔡京的書法,我們仍舊應當給予一定的地位,應該客觀的評價其書法。
蔡京的書法從唐人入手,直溯“二王”,其筆法姿媚、豪健,痛快沉着,别具風格。他用筆揮灑自如卻好不放縱,筆畫結構天然呼應,布局精巧,氣韻生動。
可以說,字如其人這一句在蔡京身上就完全不起作用了。
蔡京其人為官陰險狡詐,心狠手辣,打擊政敵,他惑亂人主、結黨營私,緻使官風敗壞、民不聊生;北宋雖然沒有直接斷送在他手裡,他卻是北宋滅亡的千古罪人。
時至今日,對蔡京的評價依舊基本遵循這一基調,就連蔡京的書法成就也因他的奸臣形象而被除名,不過,單從藝術的角度來講,我們沒有必要那麼苛刻,值得欣賞的就是值得欣賞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