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書上看到有人說:
學習了兒科教材,教材上提到初期6個月前的母乳才有營養,6個月以後的母乳就跟不上寶寶身體所需要的營養,要配合奶粉一起吃,再加上每天吃的輔食。
母乳6個月以後沒有營養,這也算經典謠言,不知道科普辟謠多少遍了。
普通人這麼說可能都會被怼,這個網友的特别之處是聲稱自己是醫學生,于是喜提上萬點贊。
即使網線另一端的大家不知道她是不是真的醫學生,也不知道教材上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寫,反正我說想看看人家沒有搭理我。
她也不是個例,之前還看到一個自稱醫務工作者的表示奶粉喂養更好,我提出質疑後直接被拉黑啦。
太氣了,罵一句就跑~
為什麼總有人說
母乳6個月後沒有營養?
一是因為母乳足夠滿足6個月以内的寶寶所有需要的營養,二是大部分寶寶在出生6個月以後開始接受輔食,添加輔食是為了給寶寶更全面的營養。
我國衛生部制定的母嬰健康基本知識與技能上面也明确寫了,純母乳喂養應該達到6個月。
在一歲前我們都是以奶為主,輔食為輔的喂養方式,添加了輔食的寶寶一餐輔食不能完全代替一頓奶。
一歲以後慢慢過渡到以輔食為主,奶為輔。
美國兒科醫學會在2005年修改了母乳喂養指南,改為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
此前一直是建議4-6個月都可以添加,一個國家修改嬰幼兒喂養指南是需要非常嚴謹的。
身體健康的媽媽都可以産出合格的乳汁。
即便生活在條件艱苦的非洲,哺乳媽媽的乳汁營養也不會受到影響,身體會優先将營養提供給乳汁。
随手搜索的兒科教材
母乳中有哪些營養?
世界各種權威機構對母乳喂養進行了長期研究,科學家們都依然在說我們永遠不知道母乳中到底有多少對嬰兒發育有益的成分。
母乳中含有讓寶寶大腦發育的最重要的物質,是其他任何乳品都不具備,都代替不了的。
比如天然的dha,牛磺酸,乳糖酶等等,還有活性的免疫因子。
這些活性的物質是不能在任何配方奶粉裡找到的,它們能幫助孩子增強免疫力,減少生病的幾率。
兩大營養物質對比,就能知道母乳非常有利于寶寶腸道消化,食物殘渣也非常少。
母乳成分同時也是動态的。
它會随着寶寶每個階段的成長發育來自動調節活性成分因子來匹配寶寶的發展發育。
而奶粉裡面的營養素都是人類通過研究提取而配比出來的成分,它怎麼可以和我們人體自身帶來的營養和成分相比呢?
為什麼母乳寶寶更瘦?
那麼又有問題來了,很多媽媽覺得母乳喂養寶寶好像沒有奶粉喂養的寶寶長得壯,體重偏輕,瘦瘦小小的。
确實母乳喂養的寶寶比奶粉喂養的寶寶體重超标的比率低很多。
奶粉喂養的寶寶都普遍存在過度喂養的風險,而母乳喂養的寶寶身高曲線一般都發展得比較平穩。
過度喂養的寶寶在以後的發育成長中會存在哪些風險呢?
比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性早熟,各種呼吸系統疾病,注意力不集中,情緒障礙等心理認知異常,這些影響可以持續到成年。
那麼純母乳喂養的寶寶會把患這些疾病的風險降到最低,包括發燒咳嗽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自愈的期限加快。
擔心母乳沒營養,要去做檢測嗎?
首先明确地告訴各位媽媽,這個檢測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母乳是否營養靠我們的肉眼是不能看出來的,它的營養成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次不同時間段的喂養,乳汁中的成分占比都是不同的。
孩子的身高與體重大部分也是跟遺傳基因有關系的,父母瘦總不能要求孩子長得胖吧。
母乳還真不能背這個鍋。
通過機器來檢測乳汁中的乳糖,蛋白質,脂肪等宏量元素,就會忽略掉非常重要的免疫活性成分,這樣的檢測除了給自己制造焦慮意外沒啥用處。
另外,母乳媽媽攝取的營養,對乳汁質量變化的影響非常微小,不是我們每天必須要喝大量的肉湯,魚湯才能産生優質的乳汁。
有的媽媽認為我吃了很多營養的食物這樣就能通過乳汁過給寶寶了,其實并不是這樣。
我們人體是一個非常智能的産出系統,不是我們吃什麼就能給寶寶提供什麼,希望大家明白這個道理。
奶水清是不是沒有營養?
哺乳期的媽媽應該還會聽到有人質疑說:奶水那麼清,是不是沒什麼營養?
這個觀點也是錯誤的。
其實,每個媽媽的乳汁看起來都不同,乳汁的顔色不能拿來判斷營養與不營養。
有的媽媽哺乳期可能吃得油膩一點那麼她們吸出來的乳汁就會有一層浮油,有的媽媽吃得比較清淡她的乳汁就會比較清淡一點,看上去不那麼黃稠。
插一個題外話:一般不建議哺乳期的媽媽吃得那麼油膩。
一是可能造成堵奶的風險,二是這樣長期吃下去,還會長一身的肥膘。
最後,希望這個世界多點科普,少點謠言,讓媽媽們都能遵從事實與自我做選擇。
母乳喂養,歸根結底是孩子和媽媽的私人選擇。
對于母乳喂養,權威機構可以制定相關指南,提供政策層面的推動和支持;
專業人士可以提供專業幫助和專業支持,對有需要的媽媽提供及時的幫助;
家人和親友之間,可以提供支持和幫助,給予安撫和陪伴。
✦
拓展閱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