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虛詞用法和舉例

虛詞用法和舉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8 17:28:31

虛詞用法和舉例?提要:“其” 的常見用法有四種:其中語氣副詞和代詞為考查的重點“其”在文言虛詞的考查中頻率較高,近五年(2004-2008)高考就考查了十八次,考查的頻率僅次于“以”、“之”和“而”,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虛詞用法和舉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虛詞用法和舉例(十怎樣分辨虛詞)1

虛詞用法和舉例

提要:“其” 的常見用法有四種:其中語氣副詞和代詞為考查的重點。“其”在文言虛詞的考查中頻率較高,近五年(2004-2008)高考就考查了十八次,考查的頻率僅次于“以”、“之”和“而”。

“其”字可代他我您,近指遠指“這”和“那”,“其”帶數字譯“其中”。語氣副詞反問譯“難道”,還有揣測(譯為“大概、或許”)和祈使(譯為“可要,一定”);時間副詞表未來,譯為“将、将要”連詞表假設(譯為“如果”)”和選擇(譯為“還是”)。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

(一) 代 詞

“其”作代詞,一般用在名詞、名詞短語或數詞之前,動詞之後。可分為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兩大類。

A·人稱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用在名詞或名詞短語之前作定語,可譯為“他(他們)的、它(它們)的”等。例如:

(1)擇善者好的方面,優點)而從之。(《論語·述而》)——選擇他的優點而學習效法。(而,表順接。從,跟從。之,代“善者”)(代當我老師的人)

(2)帝感誠。(《愚公移山》)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代愚公)

(3)既(已經)出,得船,便扶(順着,沿着)路。(《桃花源記》)——(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

(4)吾視轍亂,望旗靡,故逐之。(《曹刿論戰》)――我看到他們的車轍混亂,望見他們的軍旗倒下,所以(下令)追擊他們。(代齊軍)

(5)臣從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蔺相如列傳》)――我聽從了他的建議,幸而大王也赦免了我。(代蔺相如)

2.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也可以代事代物,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語或兼語,可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例如:

(1)視下也。(《莊子·北冥有魚》)――大鵬從高空往下看。

(2)會怒,不敢獻。(《鴻門宴》)——正碰上他們發怒,沒敢獻上。

(3)古之聖人,出人也遠矣。(《師說》)――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的人很多。

(4)懸泉瀑布,飛漱(《shù》)(于)間。(《三峽》)——高懸的泉水瀑布,在山峰之間飛速地往下沖蕩

(5)将歸見親也。(《送東陽馬生序》)――将要回家拜見他的父母。(代馬生,作主語)

(5)如克諧(能夠成功),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戰》)――如果這件事能夠成功,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6)宰見其小,怒呵成。(《促織》)――縣令看它小,憤怒地呵斥成名。(代小蟋蟀,作兼語)

3.活用為第二人稱代詞。用作兼語,可譯為“您”。例如:

(1)老臣以媪為(wèi)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老臣認為您替長安君打算得短淺啊,因此(我)覺得疼愛他不如疼愛燕後。(作“愛”的主語,“以為”的賓語)

4.活用為第一人稱。用作定語或兼語,可譯為“自己、自己的、我的”。例如:

(1)不得志,獨行道。(《孟子·富貴不能淫》)——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走自己的道路。

(2)寡人不知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勾踐滅吳》)――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夠,又和大國結下仇怨。(作定語)

(3)而餘亦悔随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禅山記》)――而我也後悔自己跟随他們(出來),不能夠盡情地享受那遊覽的樂趣。(作兼語:“随之”的主語,“悔”的賓語。極,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4)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現在(我)魯肅迎降曹操,曹操會把我送回鄉裡,評定我的名位,還少不了做個低級的從事。(作定語。從事,官名)

B·指示代詞

1.表近指,可譯為“這、這種、這個、這些、這種”等。例如:

(1)間千二百裡,乘奔(飛奔的馬)禦風,不以(認為)也。(《三峽》)――中間(相距)一千二百裡,即使騎着奔馳的駿馬,駕着疾風,也沒有這麼

(2)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夢溪筆談·以蟲治蟲》)――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人稱它為“傍不肯”。

(3)武帝嘉義。(《蘇武傳》)――漢武帝贊許他這種合乎情理的做法。

2·表遠指,用在名詞或名詞短語之前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等。例如:

(1)複(再、又)前行,欲窮(盡)林。——(他)繼續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看過究竟)。(窮,形作動,走到······盡頭)

(2)以故後名之曰“褒禅”(《遊褒禅山記》)――因為這個緣故,從那以後人們稱這座山為“褒禅”。(其後,作固定詞組,表時間,也可譯為“後來”)

(3)今操得荊州,奄有地。(《赤壁之戰》)――現在曹操得到了荊州,完全占有了那個地方。

(4)問其深,則好(hào)遊者不能也。(《遊褒禅山記》)――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遊覽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指代“好遊者”)

(5)河(黃河)内兇,則移民于河東,移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國也》)――河内遇到饑荒,就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并把河東的糧食運送到黃河以北。(兩個“其”分别指代“河内、河東”)

3.表範圍,後面多為數詞,作定語,可譯為“其中、其中的”,或不譯。例如:

(1)一犬坐于前。(《狼》)——其中的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2)一,不知二者多矣。(《河中石獸》)——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的道理的人和事太多了。

(3)蜀之鄙有二僧,一貧,一富。(《為學》)――四川的邊遠地方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其中一個富有。

(4)虞常等七十餘人欲發,其一人夜亡,告之。(《蘇武傳》)――虞常等七十餘人将要起事,其中一個人夜晚逃走,告發了這件事。

(5)丈人知一,未知二。(《中山狼傳》)――老先生您知道其中的一方面,不知道其中的另一面。

(二) 副 詞

A·語氣副詞,常用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測、估計、反問、祈使等語氣,并常和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

1、用在句首或句中,表揣測、估計語氣,句末常有語氣助詞“乎”或“也”等,可譯為“大概、恐怕、或許、可能”,或不譯。例如:

(1)《兌命》曰“學(同‘敩xiào’,教導)學半”,此之謂乎!(《禮記·雖有嘉肴》)——《說(yuè)命》說“教别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此之謂乎:賓語前置,應為“其謂之此乎”)

(2)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于此?(《師說》)——聖人能成為聖人,愚人卻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這裡吧?(乎,表揣測語氣)

(3)王之好(hào)樂(yuè)甚,則齊國庶幾(jī)乎?(《莊暴見孟子》)――大王非常喜歡音樂,那麼齊國的政治恐怕差不多了吧。

(4)于死者不知幾矣。(《指南錄後序》)――我接近死亡的邊緣不知有多少次了。

2、多用在句首,加強反問語氣,常和疑問語氣詞“乎”搭配,相當于“難道”,或不譯。例如:

(1)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又能把(山上的)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呢?(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2)孰(誰)能譏之乎?(《遊褒禅山記》)——難道有誰還能譏笑他嗎?

(3)真無馬邪?其真不識馬也!(《馬說》)――難道真的沒有千裡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識得千裡馬吧!(第一個“其”,表示加強诘問語氣。第二個“其”,表揣測語氣,恐怕,大概)

(4)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像我這樣衰弱的人,難道能夠活得長久嗎? (或“還能長久活着?”)

(5)且行千裡,誰不知?(<<殽之戰>>)――況且行軍千裡,難道别人不知道?

3、用在句中,表祈使語氣(含期望、商量、勸勉、命令等語氣),可譯為“可要,當,應當,一定,還是”等。例如:

(1)寡人欲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我想用方圓五百裡的地方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表勸勉語氣)

(2)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我們還是回去吧。(表商量語氣)

(3)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與妻書》)――你一定要好好撫育他,使他像我一樣也以天下國家為念。(表期望語氣)

B·時間副詞,表未來,可譯為“将、将要”等。例如:

(1)若壅其口,與能幾何?(《召公谏厲王弭謗》)――如果堵住百姓的嘴,能維持多久?

(2)必有兇年,人流離。(《吊古戰場文》)――一定會鬧大饑荒,人民将要四處逃亡。

(三)連詞

“其”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表示假設或選擇。

1·表假設,可譯為“如果,假如,要是”等。例如:

(1)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如果他們的學業還有不精通、品德還有沒養成的,那麼,不是天賦、資質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罷了。

(2)若是,能禦之?(《孟子見梁襄王》)――如果這樣的話,能阻止它呢?

2·表選擇,相當于“還是”“或者”“是……,還是……”。例如:

(1)天之蒼蒼,正色(本色)邪?遠而無所至極邪?(《莊子·北冥有魚》)――天色湛藍,它真正的顔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之,用于主謂之間,取獨。無所至極:無法達到它的盡頭。至,達到。極,極點,盡頭)

(2)嗚呼!信(真正,确實)然邪?夢邪?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唉!難道确實是這樣嗎?還是做夢呢?還是傳來的消息不真實呢?(第一個“其”,表反問。第四個“其”助詞,無義)

(四) 助 詞

“其”作助詞,多用在句中,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實在意義。例如:

(1)既(已經)出,則(就)咎(責怪)其欲出者。(王安石《遊褒禅山記》)——出洞以後,就有人責怪那想要出來的人。(既其出:已經出洞。第二個“其”,代詞,那)

(2)若是甚與?(《齊桓晉文之事》)――像這樣嚴重嗎?

(3)路漫漫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離騷》)――前路漫長而遙遠啊,我将上天下地來尋找。

(4)不吾知(了解)亦已(算了)兮,苟(隻要)餘情信(确實)芳(美好)。(《離騷》)――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啊,隻要我本心确實美好。(不吾知:賓語前置,應為:不知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