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裡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禮記·月令》篇裡,曾經記載:“天子乃祀來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門闾、臘先祖五祀”。從這段文字就可以看出,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嚴格的祭祀制度。
流傳時間最長的祭祀活動有:祭祀日月星辰、社、門闾以及門、戶、中霤、竈、行燈,俗稱為“五祀”。中國的道教特别注重的祭祀又被稱之為“五臘”,即:天臘、地臘、道德臘、民歲臘、侯王臘。
各個民族、區域或者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之下,人們均有不同的祭祀傳統,但總體上都有一個共同的點,這就是祭祀的對象除過天地鬼神之外,就是對先祖的懷念和祭奠。對先祖的祭祀活動,流傳到現在就主要集中在清明節、寒食節和除夕。
清明節掃墓
從農曆的角度講,清明節是新的一年第一個祭祀節日,萬物萌動,百業始舉,人們祭祀先祖既是對先祖的尊崇和懷念,更多地是希望能夠祈求先祖在天有靈,庇佑自己的後輩兒孫一年順利,在事業和家庭方面獲得更大的收獲。
提起清明節的祭祀,幾乎所有人都會立即想起焚燒紙錢。焚燒紙錢的習俗大概興起于漢朝時期,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嶼曾經說過:“漢以來,喪葬瘗錢,後世以紙寓錢為鬼事。”太常是朝廷專門負責祭祀的官員,王嶼的這段話很有權威性,這表明從漢朝開始,人死之後,喪葬之時,要用紙币與死人同葬。
自古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都認為人死後就會變成鬼,所以在《說文解字》這部書裡就說:“人所歸為鬼”。并且,人們設想人死變為鬼之後,所生活的環境也與人世間是一樣的,唯一的區别莫過于陰陽不同。人活着需要花錢來維系生活,人死了同樣需要花錢,這就是用紙币陪葬的理論依據。
人們的祭祀祖先活動
到了後來,人們覺得使用真的錢币陪葬太可惜了,代價太大,“表孝心”的成本過高,就使用紙剪成錢币的形狀,用來焚燒給鬼使用。再到了後來,印刷技術在民間普及之後,人們開始在紙上印制錢币的圖樣,各種印制着“冥國銀行”“十界通用銀行”等字樣的冥币,因為其面額大,動辄百萬乃至上億;顔色鮮亮、造型美觀,從而成為人們祭祀活動時的首選。
在中國的民間,除過焚燒紙錢,人們還喜歡用紙張、竹篾、稻草、金箔等做成各種金銀元寶、家具、用物、房屋,乃至汽車、輪船、飛機等先進交通工具,還有人會做一些類似人的美女、仆童等。這些各色物品經過焚燒以後,人們就認為在另一個世界的先祖就可以享用了。
在一些祭祀活動或者宗教儀式中,還有的人印制出一種叫做“往生錢”的紙錢,在一個黃顔色的紙張上,用紅色的顔料印制着梵文或者漢子的“往生咒”。據說“往生錢”焚燒了以後,就成為一種具有兩種功用的貨币,一方面可以當錢使用,用來購買商品或者服務;另一方面,因為上面印制着“往生咒”,所以也就具備着特别通行證的功能,冥界或者地府的鬼差、關口都不能難為持有“往生錢”的鬼,甚至要提供便利令其往生善道或者極樂世界。
市場流通的各種冥币
從根源上說,紙币陪葬、焚燒紙錢(冥币)等性質與各個原始宗教以器物、錢财、珠寶、牲畜甚至人殉葬的傳統,其用意和目的是一緻的,估計從上古時期人類就有這樣的習俗。至于從漢朝以後,為什麼要對包括紙錢、冥币等祭祀、陪葬用品一定要用火焚燒,估計與拜火教的思想有關。
拜火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印度教的經典《梨俱吠陀》一書中,火神阿耆尼就有一個神通,他可以将所焚燒的東西轉化、傳達給鬼神,讓鬼神可以使用。還有一種解釋就是焚燒的習俗是道教符篆派流傳下來的。因為道教符篆派在進行法事活動的時候,要将符咒、文疏、表奏等“公文”以焚燒的方式傳達給鬼神。
道教的祭祀活動
佛教則是反對焚燒紙錢的。一方面,佛教認為人死後就要面臨“六道輪回”的選擇,天道、人道、阿修羅、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一個人死後成為鬼的概率隻有六分之一,更有一些修行有得的人還有可能逃出“六道輪回”,所以并非所有去世的人都需要這些“生活物資”。
另一方面,佛教更不相信經過焚燒之後的紙币、物品能夠供鬼享受。佛教相信施舍的功德,相信超度亡靈,更提倡用節儉、樸素的葬禮減少亡者的罪業。所以,禅宗沩仰宗第九代祖師宣化上人曾經在一次開壇說法的時候就開示大衆:“人死後,燒紙錢,根本沒用。”
宣化上人
朱子治家格言曾經說過:“祖先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祭祀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對于傳承家風、弘揚美德,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是有着一定意義的。清明節馬上到了,但願宣化上人的開示和本文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本自媒體号并參與讨論;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敬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