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多少顆星星?這一問題與沙漠裡有多少粒沙子、人有多少根頭發一樣抽象又寬泛。
但當孔子提出這一問題時,一個年僅7歲的小孩,卻給出了超乎尋常的答案,在聽到小孩的回答後,孔子佩服地當即拜孩子為師。
一個小孩兒,到底是何方神聖,能夠擁有孔子如此厚重的禮遇?
路遇孩童攔路,孔子心甘繞“城”
孔子在魯國設壇講學多年,同時周遊列國宣講儒家思想,門下已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某日,孔子聽聞,莒國的東南海邊有一個叫紀障城的地方,周圍百姓淳厚,而且都很博學。
他便與弟子計議東遊此地,博其民情,悟其智慧。
于是,一行人乘着馬車風塵仆仆來到了如今的碑廊地境。
此地風景秀麗,地勢舒坦。
孔子與弟子們盡興觀賞着這片富庶之邦,這一路上,他們縱興談笑,不亦樂乎。
突然,車夫長籲一聲,馬車緩慢了下來。
孔子看見不遠處的大道上,有幾個小孩子聚集着蹲在地上玩耍。
孩子們看到有馬車前來後,連忙躲于路邊避讓。
但唯獨一個小孩子站在路中間紋絲不動。
孔子在車上探身問道:“無知頑童為何擋住我們的去路?”
小孩見眼前的老頭出言不遜,心生不快,便暗暗決定要戲弄一下這些人。
孩子答道:“自古以來,車子遇到城池都要繞開走,哪有撞上去的道理?城池在這裡,你們的車馬怎麼能從這裡過去呢?”
孔子環顧四周,疑惑不解道:“哦?城池在哪呢?”
小孩指了指馬車下面,說道:“城池就造在你們的腳下,用來抵禦車馬軍兵的。”
孔子見這孩子不卑不亢,便屈尊下車,這才看見路上用石子、沙子堆成的一個假城池。
孔子有些不屑地說道:“要是車馬從這裡過了,又能怎麼樣?”
孩童淡定地來了一句:“如果城牆牢固,門一關,你們怎麼能過?難不成城池還要躲避車馬了?”
孔子無言以對,心甘情願地繞“城”而過。
受此戲弄,孔子的弟子子路怏怏不快。
恰巧,子路見路邊一農夫正在鋤地,面容與孩子有幾分相像,他認定,這位應該就是孩童的父親。
子路便上前蓄意戲問道:“看你忙忙碌碌的,手中的鋤頭也不知道一天要擡多少次?”
農夫一時被眼前的陌生人弄得滿頭霧水,看見農夫答不出,子路在一旁暗自竊喜。
不料孩童聽見後,趕來說道:“我的父親年年都鋤地,當然心裡有數了。我看先生出行必有馬車,想必是知道馬兒的蹄子一天擡幾次吧?”
子路啞口無言。
圍觀的孔子見孩童聰穎機敏,内心深感佩服,便決定繼續深入試探一番。
他與孩子商議:“我看你才智過人,現在我們各自出題考考對方,赢了的人就拜對方為老師,怎麼樣?童叟無欺。”
“好,一言為定!”孩童絲毫沒有膽怯。
孔子被屢屢難住,拜七歲小孩為師
第一局,孩童問孔子:
“請教夫子什麼地方的水中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
孔子思忖片刻,頓覺這些問題十分不合理:
“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魚;柴草燈燭,是火就有煙;沒有葉根本長成不了樹,沒有枝又哪裡還會有花呢?”
孩童聽後微微一笑,晃着腦袋說:
“井水無魚,螢火無煙,枯樹無葉,雪花無枝。”
孔子目瞪口呆地愣在了原地,這個回答竟讓他挑不出一點兒毛病。
孩童又問:
“什麼山上沒有石頭?什麼車沒有輪子?什麼牛無犢兒?什麼馬無駒兒?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什麼是不足?什麼是有餘?什麼城無市?什麼人無字?”
孔子皺了皺眉說:“我還真不知道。”
孩童再一次得意洋洋地答道:
“土山無石,轎車無輪,泥牛無犢兒,木馬無駒兒,神仙無妻,仙女無夫,賢為君子,愚為小人,冬日不足,夏日有餘,皇城無市,小人無字。”
孔子恍然大悟,心服口服。
同時他也準備反攻,為難眼前的小神童。
“你可知道天地綱紀,陰陽始終,什麼是左?什麼是右?什麼是表?什麼是裡?什麼是父?什麼是母?什麼是夫?什麼是婦?風從何來?雨從何至?雲從何出?霧從何起?天地相去幾千萬裡?”
小朋友聽完孔子的話,張口就來:
“九九八十一,是天地之綱紀;八九七十二,是陰陽之始終;天為父,地為母;日為夫,月為婦;東為左,西為右;外為表,内為裡;風從蒼梧,雨從郊市;雲從山出,霧從地起;天地相去,有千千萬萬裡,東西南北,皆有方向。”
孔子一看,這都難不倒小孩子,便拿出了殺手锏。
他抛出一問:
“人在世上,都要依靠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能養育衆多生靈。且問小兒,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地上又有多少五谷呢?”
孔老師出題刁鑽,誰知孩童脫口而出:
“天高不可丈量,地廣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稍一頓,小孩使起了詭計:
“人的身體比地小,眼睛上的眉毛比天低,雙眉長在眼睛上,天天可以看到,敢問夫子您可否知道自己的眉毛究竟有多少根呢?”
孔子很尴尬地回答不上來,甚至還沉浸在“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的絕妙中。
此孩偷換了度量單位,把原來問題中隐藏的“顆、粒”單位換成了“夜、茬”,并且以天、年為統計時間,做了明白無誤的回答,後生可畏。
正當孔子要尊敬地詢問孩子如何拜師之時,孩童已縱身跳入了旁邊的水塘中。
隻見這一孩童吐了幾個泡泡,從水面露出一個腦袋,調皮地對孔子說:“沐浴後才可行拜師之禮,夫子也前來沐浴。”
孔子拿他沒辦法,但孔子沒學過遊泳,怕自己沉下去。
孩童見孔夫子忐忑,仍未善罷甘休,借機問道:“鴨子不曾學過遊泳,反而浮而不沉,而夫子為什麼不行呢?”
“鴨有離水之毛,故而不沉”,孔子終于答上了一問。
但反轉來得太快,小孩随即舉例了‘葫蘆無離水之毛,也浮而不沉’的例子。
“葫蘆圓而且内部是空的,所以不沉”,孔子解釋道。
“鐘圓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孩童應答。
又對戰了兩回合,孔子面紅耳赤,徹底被折服。
待孩童沐浴完畢,孔子上前非常誠懇地向他作揖,正式拜了這一七歲小神童為師。
身旁的弟子們見到孔子這樣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竟心甘情願地虛心向孩童拜師,心中對孔子的敬意也更加深刻了。
在這之後,孔子打道回到曲阜,此後不再東遊。
孩童為何人?從小天賦異禀
一個七歲之齡的孩童,面對一位知識淵博、見多識廣的大學者孔夫子,以及孔夫子提出的問題,居然能鎮定的對答如流,滴水不漏。
這一孩童,注定不是等閑之輩,而他正是神童項橐。
項橐誕生在幽兒崮頂西北角的荒野中,出生時,他的啼哭響徹山谷。
父親見他長的天格方圓,地格飽滿,脫口而出:“像個小橐(口袋),就叫他橐吧!”
而項橐的聰穎也是與生俱來的,他從小就喜歡觀察事物。
遇到困難時,他可以打破砂鍋,問到底。
項橐的父親,也常常被兒子的好奇發問所難住。
某個夏日的午後,天空突然烏雲密布,閃電與雷聲交織,傾盆大雨随之而下。
項橐在屋檐下觀察着氣象的變化,他問父親:“為什麼會有閃電和雷聲呢?”
父親答道,這是老天爺在使用招數,打雷轟劈壞人和妖怪。
一般的小孩子會被這個魔幻的回答吸引,但項橐反問父親道:“可是,為什麼隻有夏天會電閃雷鳴,難道壞人和怪物隻在夏天存在,冬天就消失了嗎?”
父親張口結舌,一時語塞。
這樣的對話,已經不止一次發生在父子之間,但每次,父親都被小項橐打敗。
還有一次,一位官差路過項家大門,官差對項橐的聰明才智略有耳聞,便想親自見識一番。
官差以人馬皆餓為由,登門去項家蹭飯。
項橐父母平日熱情好客,經常接濟人。
這次見是官差,二話沒說便找了草料喂馬,随後又問差爺想吃什麼,官差便說:“米面飯都行,但要二十樣菜"。
項橐父母面露難色,家裡僅有的糧食怎麼都拼不出二十道菜。
嬉戲回來的項橐聽聞情況後略加思索,對母親說:“好辦!烙個大餅用大蒜和醬拌生、熟兩盤韭菜就行了。”
母親疑惑不已,項橐解釋說:“生韭熟韭,二韭(九)一十八,再加上蒜和醬,正好二十樣。"
他的母親也隻能忐忑的按照項橐的意思,簡單的烙起大餅。
等到飯菜擺上桌時,官差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會心一笑,暗自佩服項橐的過人才智。
項橐過人的才華,在成長的道路上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而時間與空間的重疊下,同樣聰明絕頂的大聖人孔子,竟與項橐機緣巧合的會面,并在辯論後奇妙地與項橐結下了忘年之交。
不恥下問的儒家思想
項橐攔車,三難孔子,最終令孔子拜師的故事,在《三字經》中留下了:“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十二個字。
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夫子一邊向弟子傳道授業解惑,周遊列國潛心學問;
而另一邊是當面對比自己地位低的孩童時,同樣可以禮賢下士、不恥下問的拜孩童為師。
如此做學問的精神,值得令後世之人尊敬。
事實上,拜師項橐,隻是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一個縮影。
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孔子在其一生中一直踐行着的言論。
而像孔子這樣偉大的聖賢,尚不忘勤學,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參考資料:
1、項橐三難孔子_百度百科
2、項橐_百度百科
3、孔子拜師_百度百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