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南平5月28日電(記者 李欣 胡美東) 清澈的九曲溪如同一條綠色的絲綢,蜿蜒曲折,環繞着青山,每一曲都有不同景緻的山水畫意。山巒疊嶂,白雲缭繞。27日,“中國有約•遇見福建”2021年國際媒體主題采訪團來到了福建南平市,實地考察了燕子窠茶園和武夷山雙遺産地,深入了解朱子文化,領略南平建陽古街的中國風韻。
燕子窠生态茶園風景。(張藝涵 攝)
采訪團在南平首先感受的就是武夷山的茶文化。清晨的第一站來到了武夷山燕子窠茶園。“‘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是我們燕子窠茶園生态種植、綠色發展的模式,建立起良好的茶園生态循環體系。”燕子窠茶園主講劉國英介紹道。劉國英表示,原來茶農們不知道怎麼科學地種植茶樹,管理茶園。但科技特派員制度讓這裡發生了變化。
燕子窠生态茶園風景。(張藝涵 攝)
自2015年以來,在農業科學家、福建農林大學廖紅教授科特派團隊的指導下,采取有機肥+綠肥輪作、生态防治等方式,使茶園茶葉品質顯著提升,達到了降低成本、提高産量、提升品質的目标,為茶葉生态種植提供了可推廣可複制的解決方案,實現了茶企業發展和近千戶茶農增收,促進了武夷山茶葉“武夷山水”品牌建設。
目前,燕子窠生态茶園面積2000多畝,是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點。燕子窠生态茶園基地負責人楊文春帶領采訪團參觀了茶園,他表示:“我們要繼續堅持把茶産業,茶文化,茶科技統籌起來,讓茶産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要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讓科技走向田間大地,創造更多效益。”
生态茶園的科學管理讓茶園從原來的碳虧欠轉變成如今一畝地每年可以減排30%的水平。來自加拿大的網絡名人柯克·阿佩蘭(Apesland Harold Krik)認為茶園用有機肥代替化肥的方法是非常了不起的:“在生态茶園,不同于我們西方噴灑化肥農藥,他們通過設置捕蠅器抓蟲子等方式(維系生态平衡),讓這裡的一切都顯得十分的自然、幹淨。”
加拿大網絡名人柯克·阿佩蘭(Apesland Harold Krik)在茶園錄制視頻。(張藝涵 攝)
在茶博物館了解武夷岩茶制作過程後,新華網英國籍記者安德魯(Andrew)倍感親切,他表示英國也是熱愛茶文化的國家,飲茶也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我非常喜歡喝茶,我們英國人喜歡回到家之後喝上一杯茶。但當我來到中國之後,我開始享受品嘗不同品種的茶,像紅茶、綠茶和普洱茶等。中國傳統飲茶習慣來和英國飲茶方式還是有區别的。我非常喜歡品嘗不同品種茶裡面微妙的口感,我也很喜歡手工制茶的這種方式,特别棒!”
“中國有約•遇見福建”2021年國際媒體主題采訪團在茶博物館舉杯合影。(供圖)
武夷山風景區。(張藝涵 攝)
來到武夷山風景區,雕刻着“壁立萬仞”四個大字的摩崖石刻映入眼簾,讓人倍感震撼。
“中國有句名言‘壁立萬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可見‘壁立萬仞’這四個字,除了稱贊武夷山美景之外,更展示了武夷山的大度與寬容。”武夷山市人大人事代表委主任、武夷山市世遺申報專家組成員周洪艦介紹。“壁立萬仞” 于明萬曆十三年刻于武夷山仙掌峰岩壁,用來形容仙掌峰的高峻峭拔,同時也比喻武夷文化内涵的高深,寓意深刻。
外籍記者們在武夷山風景區合影留戀。(張藝涵 攝)
據了解,仙掌峰岩壁高400米,寬600米,也是如今亞洲最大的單體岩石。岩壁上還清晰可見常年流水沖刷的痕迹,形成一道道溝壑,當山林之間下起瓢潑大雨,溝壑遠看就如同白色的玉帶,蔚為壯觀。這一大自然的鬼斧神功讓采訪團的成員們發出聲聲贊歎,山水交融的武夷山以包容的姿态歡迎着四海賓朋,外籍記者們在岩壁前留影紀念,被中國福建的自然美景所征服。
新華網英國籍記者安德魯(Andrew)在采訪時表達了對武夷山的贊美:“我非常喜歡這裡形狀獨特的山峰,這裡的水也非常幹淨,可以看到天空的倒影。這裡還有珍貴的無形的文化遺産值得我們去學習了解。”
武夷山風景區。(張藝涵 攝)
武夷山擁有豐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古典雅緻的武夷精舍就坐落在此。武夷山又被稱為朱子理學的“搖籃”,這裡正是朱熹生活、著書、講學長達四十餘年的地方。
武夷精舍。(張藝涵 攝)
“朱子學”先後傳到日本、韓國等亞洲地區,随後進入西方。回顧中西文明交流史,朱子學的思想也曾經對西方思想家産生過很大影響。在對西方現代化來說十分關鍵的啟蒙時代,“朱子學”也在哲學、政治學乃至自然科學方面給予西方思想家以啟發。朱熹的思想主張“格物緻知”,就是透徹地研究事物的規律從而獲取知識。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朱熹的理學對西方的自然科學産生過巨大的影響。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也曾盛贊朱熹理學是“理想宗教”的楷模。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朱熹在這句話中所表達的理念讓人民網的古巴籍記者亞瑟夫(Yasef)印象深刻:“朱子關于‘民為邦本’的論述最令我震撼,關注人民福祉的思想在中國有悠久的傳承。”
采訪團在武夷精舍内參觀。(張藝涵 攝)
在21世紀的今天,人們仍能通過朱子學思想看到東方與西方在價值觀上的共通之處。朱子理學将“忠孝廉節”視為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準則。中國日報社澳大利亞籍記者安東尼(Anthony)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中西方文化之間,“孝”是一個共通的理念:“西方的傳統觀念也有關于孝的闡釋,在我們西方國家,很多人也非常尊重他們的父母,尊重他們的長輩,在這裡我們會發現這種家的觀念在東西方同樣深厚。”
“鸢飛月窟地,魚躍海中天。”武夷精舍主講、武夷學院陳國代教授向外籍記者們津津有味地介紹:“這兩句詩說明,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古人對于自由這個概念有了自己的想象和向往,這種境界是自由的象征。中西方對于自由追求的初心是一樣的,中華文化顯然也不缺乏自由的精神。”外籍記者安東尼(Anthony)也表示,東西方在普世價值觀上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對于自由和人權的解讀不應該是狹隘的,單方面的,更應該是多元化的。”
武夷精舍。(張藝涵 攝)
在古色古香的武夷精舍内,外籍記者們對于朱子理學饒有興緻地研究解讀,并驚喜地發現,古老神秘的東方文明與現代化的西方社會在哲學理念上産生了奇妙的連接,那些思想的光輝如同天上的點點星辰,啟迪着人們進一步挖掘朱子學的世界性意義,讓星空下的人類能夠擱置偏見與争議,平等交流,和諧溝通,共迎挑戰。
建陽考亭書院。(張藝涵 攝)
當天下午,采訪團還參觀了建陽考亭古街,不同于武夷精舍的莊嚴肅穆,這裡的古街充滿了煙火氣。黛瓦青磚、民俗小攤、非遺展示......古街店鋪林立,呈現了着千年前宋朝的民間風貌,洋溢着勾欄瓦肆中百姓的幸福。在古街的大戲台上,一群年輕的表演者們為采訪團演繹了多種中國傳統藝術:變臉、京劇、功夫......一張張青澀的面孔穿着傳統的中國古代服飾,伴随着現代古風歌曲翩翩起舞,淅淅瀝瀝的雨水讓這場表演别有一番韻味,外籍記者們表現了對中國文化濃厚的興趣和喜愛之情,他們紛紛表示不虛此行。
“中國有約•遇見福建”2021年國際媒體主題采訪團在建陽考亭古街大戲台合影。(供圖)
鑒往知來,記者在福建武夷山腳下,深切感受到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交融。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如今的中國正走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在燕子窠茶園,是生态環境科學管理的實踐;在武夷山水間,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态文明思想;在武夷精舍内,是對“民為邦本”思想的傳承和新诠釋;在考亭古街,是當今中國的文化自信。新時代的中國,将繼續堅持不變的初心使命,傳播弘揚千年中華文明,将中國故事、中國經驗與世界共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