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畢業季前後,論文是很多網友關心的。不過,最近一個引發熱議、關于論文的話題,主角不是大學生、研究生,而是小學生:明亮的大禮堂、制作精良的PPT、學生在台上拿着麥克風對着台下濟濟一堂的聽衆脫稿講述“秦始皇的功績對中國曆史的影響”“中國女子服飾變遷探讨”......看到這裡,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敢相信,這趕超碩博答辯的陣勢來自昆明的一個小學生畢業論文答辯現場。
這次六年級小學生論文答辯被報道後,在網絡上引發了網友争論。有網友認為形式太過莊重、論題過于成人化,許多網友對小學生能否獨立完成這麼“宏大”的主題也表示懷疑,紛紛猜測這是在“比比誰家父母更有文化”。當然也有網友表示,“鄰居家的孩子”或“朋友家的孩子”從小熱愛研究、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對于現今的小學生來說隻是毛毛雨......
從媒體報道來看,這場六年級生的答辯不與成績挂鈎,是根據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并經過家委會統一讨論提出的,論證論述由答辯小組成員自己完成,家長和老師僅提供預算、修改、監督等支持。然而在評論區,網友依然是“卷”字刷屏,是否“拔苗助長”等聲音也不鮮見。
說到論文,隻要經過答辯的人都明白,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創新,即内容要有自己的創新,或者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有新發現、新進展。從這個意義上看,小學生研究課題也符合創新的思路。近年來,各個學校都在圍繞學生不同的需求、興趣、體驗等,積極探索符合學科特點、時代要求和學生成長規律的教育模式。讓小學生研究一些感興趣的課題并表達自己的觀點,無疑是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能力、探究精神的積極嘗試。我們也别小看了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意識,在先進的信息技術、傳播手段加持下,孩子們有進行一些課題研究的支撐,也有進行創新的現實能力。
然而,從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本身來說,重點在過程,不能本末倒置,即過度追求“宏大”的課題和過于重視“包裝”的流程。更何況,衆所周知,科研要坐得住“冷闆凳”,很多科研人員都要經過漫長埋頭苦幹的過程才能出成果,作為科研的一環,論文答辯本身也是對科研成果、學術能力的一種嚴謹的檢驗,而不是在舞台上進行的“表演”。如果将重點落在公開展示教育成果上,一方面或會誤導小學生,讓他們将關注點放在聚光燈下的最後演示環節,而忽略了研究性學習、科研最根本的意義;另一方面也可能給家長帶來焦慮,為了讓自家孩子的表現足夠匹配“盛大”的舞台,家長們很容易過度參與其中,甚至有可能在背後全權代勞。一番操作下來,學校必定是滿意的,大多數家長也可能是累并滿意的,“别人家的孩子”素材又添一筆,而孩子們從中學到了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且不說小學生的論文是否具備了嚴謹規範的結構和邏輯,我們相信排除了家長代勞等因素,經過一次真實有效、全程自主的課題研究,很多孩子必定會産生對研究性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甚至一定程度被激起對科研的興趣,對他們今後的人生、學業産生良好的影響。但類似的有意義的小學生研學,不必非要冠上“論文答辯”之名和舞台化完成的形式,可以作為研究課題、研究小組,落實素質教育、勞動教育,重在激發孩子的思辨能力、創造力,重在實效,不加重孩子和家長的負擔,更減少形式化和表演性。
“雙減”的紮實開展,孩子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創新的教育理念。但教育創新應該落在實處,學生是否真正受益、是否從中獲得成長,才是檢驗的最大标準。學校在創新的同時也應該對照義務教育課程标準,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孩子的特點,引導學生探索“真課題”、開展“真探究”,非一味地追求“高大上”。如此,方能起到創新的效果。
一句話,在激發孩子創新能力、探索夢想的同時,也請切記,莫将形式等同于創新。
評論員 徐小夢 薛蓓
校對 王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