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晉江古地名

晉江古地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02:17:46

泉州人在受到強勢力欺負、一時無法與其抗衡,但又不甘示弱時,常說一句俗語:“爛土裡有刺。”此句俗語巧妙地表明軟中也有硬,自己不是好惹的。它源自與俞大猷、戚繼光齊名的明朝抗倭英雄傅應嘉少年時代的一段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泉州新門外錦堂村(今屬南安市霞美鎮),誕生了一個被衆人稱為非常貴氣的男孩,姓名叫傅應嘉。談起他的誕生經過,至今村人仍津津樂道。原來,傅應嘉的父親在錦堂村為人忠厚仁慈,為村裡做了許多好事,人們都說他好心會得到好報。

果然,有一年,一位風水先生在紫帽山餘脈覆船山踏山龍時,沿着一條龍骨石(浮出地面有二三尺寬的粉紅色石頭),走到應嘉父親居住的房屋才中止,便預言此地将來必然出大人物。

應嘉臨出生時,覆船山發出三次吼聲,預示貴人即将降生。出生後,滿屋生輝,清香陣陣,有祥瑞之兆;屋外樹上,喜鵲喳喳,報喜訊來臨。應嘉剛到人間,便發出極有力的啼哭聲,手舞腳踢的力氣是常人無法相比的。

此時,恰巧有位得道和尚前來化緣,見到吉祥之氣,立即雙手合十向應嘉的父親祝賀:“恭喜施主今日得貴子,此子日後定會聰明非凡,滿腹經綸,而且力大無比.精通武藝。”應嘉的父親謙虛地說:“鄉下的孩子會有什麼出息呢?還請高僧多加指點!”和尚繼續說:“令郎長大後,若送往泉州府城深造,定可成為文武兼備的棟梁之材!”說完便有禮貌地告辭。

應嘉的父親趕緊将他留住,雖然家窮卻也贈送了一些銀兩。和尚笑着說:“施主的公子日後栽培需要很多費用,貧僧怎麼好意思收取捐贈?”應嘉的父親便陪送他到村口。

錦堂村坐落在後壁山南面,山上栽滿馬尾松,村中遍植荔枝樹,村前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真是風景秀麗,地傑人靈。應嘉從小就在這優美的環境中生活,身體結實,腰背粗壯,四肢有力,動作敏捷,還經常帶領一群小孩追逐跳躍,弄拳比武,頂牛摔跤,舞棒沖殺,俨然像個“小頭人”。到了七歲,父親将他送入私塾讀書,因天資聰慧,理解力強,記性好,背誦、做對、寫文皆名列前茅,時常得到塾師的誇獎。看到應嘉特别虛心學習,努力上進,父母也非常高興。

有一年,在福州做官的溫大人聘請有名的堪輿家,在錦堂村北面的馬鞍山擇一風水寶地,大興土木修建一座溫厝基。監工和泥工、石匠都是外地來的。應嘉的父親和另一村民被雇為小工。俗語說:“腳踏馬屎傍官氣。”監工仗勢欺人,對待小工很苛刻,要求早晨日出要上工,中午不能回家用餐,必須由家人送飯,下午太陽落山後才收工,一天勞作十多個小時;而且把工人當成牛馬看待,經常無理克扣工錢。

常言道:“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頭?”他倆害怕被辭退,隻好忍氣吞聲地埋頭苦幹。一天,十二歲的應嘉放午學回家,母親要他送飯給父親吃。他走到工地時,看見父親還在烈日下滿頭大汗地踩踏做泥漿的爛土。此時,站在旁邊的監工卻大聲地嚷着:“快點!快點!”應嘉心想:“真是欺人太甚!”便走到父親面前說:“父親!你停下來吃午飯吧!我來替你踩踏爛土。”

父親走到樹下吃午飯去了。應嘉鞋也不脫就用力地踩踏泥漿。監工看到這情況,不解地問道:“你這傻小子為何穿着鞋踩踏泥漿?”應嘉不慌不忙,用帶有諷刺的語氣說:“你要知道,‘爛土内有刺°呀!”監工聽後覺得這孩子實非等閑之輩,話中帶有骨頭,将來必成大器,回想自己的确做得太過分,恐怕會留下後患,于是收斂了幾分兇相。

應嘉的父親吃過午飯就繼續勞動。一會兒,應嘉走到一個準備攪拌糖水灰的石壺邊,動手将它搖動。監工不懷好意地挑逗:“你喜歡這個石壺嗎?若有辦法拿回家,我就白白送給你!”應嘉反問道:“君子一言,驷馬難追。此話當真嗎?”監工斬釘截鐵地說:“我說話是算數的,絕不後悔!”應嘉果然用雙手将二三百斤重的石壺高高地舉起頂在頭上,走回家。監工無話可說,隻得服輸,從此改變對待小工的态度,與他倆友善相處。

第二年夏天的一個中午,應嘉在屋後荔枝樹下休息,不遠處便是安溪通往泉州的官道,碰巧安溪知縣乘坐大轎由此經過。烈日當空,知縣覺得又熱又渴,便命令轎夫停下來歇腳。拿着“肅靜”、“回避”旗牌和鳴鑼開道的官差,看到路邊荔枝樹上結滿鮮紅的果實,饞得口水直流,便旁若無人地邊摘邊吃,并送一些人轎讓知縣品嘗,應嘉見狀連忙上前阻止。

誰知這些官差衙役見他是個少年,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高聲地叫嚷:“安溪縣太爺一行從此經過,口渴時吃幾個荔枝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應嘉據理力争:“有理不在大聲。知縣出行更應該對老百姓秋毫無犯オ對呀!”官差惱羞成怒,竟然拔刀威脅恐吓,想迫使他屈服。應嘉毫不畏懼.立刻在官道旁拔下一株丈餘高的馬尾松,橫放在大轎前面擋住去路,請安溪知縣出來評理。

知縣看見事情鬧大了,隻得出轎賠個不是,要求應嘉将馬尾松拉開。但知縣是個僞君子,奸詐狡猾,臨走時不服氣地說:“你千斤力不如我四兩命,後會有期!”說完,揚長而去。知縣如此以勢壓人,更加激發應嘉努力進取的決心。

到了十六歲時,傅應嘉長得五大三粗,像雄獅一樣。白天,他作時到私塾接受正規教育,攻讀詩書,增長學識;早晚在家裡練習武術,弄槌棍,玩石鎖,舉石獅等,練好紮實的基本功。村人皆稱他是個能文能武的後生家。這時,父親忽然想起得道和尚當年的指點,毅然将他送到泉州府城拜師學藝,苦練南少林武術。

在拳師精心教育和指導下,他懂得練好武藝不是為洩私憤圖報複,糾纏過去的恩恩怨怨,而是為國效勞,為民除害,做個名垂青史的英雄。有了正确的學習目的,他極其珍惜寶貴時光,刻苦練武,表現特别突出。拳師誇獎道:“應嘉是一位學藝不辭‘三伏’酷暑,練功不畏‘三九’嚴寒的好榜樣!“經過數年勤學苦練,應嘉對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人人敬佩。

從南少林出師後,應嘉又專心研讀孫吳兵法,并将兵書謀略與南少林武術有機地結合起來,領略其内在精髓神韻,将其提高到新的境界,堪稱“德藝雙馨”的奇才。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傅應嘉赴福州參加武科省試,榮膺武舉人第二名,實現多年美好的願望,聲譽傳遍八閩大地。朝廷量才錄用,授把總之職,是總兵屬下的軍官。此後,應嘉在抗倭戰鬥中屢立奇功,成為名聞全國的抗倭英雄。正可謂:“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

“爛土裡有刺”這句俗語從明朝至今一直在泉州民間流傳着。

晉江古地名(泉州古語爛土内有刺)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