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益陽洞庭湖畔,矗立着一座魁星樓。
魁星是主管文運之神。古代湖南被稱為“南蠻之地”,文化事業相當不發達。以至于到唐宣宗時才終于有個讀書人考上進士,竟然号稱“破天荒”。俗話說“窮文富武”,地僻民窮反而激發了人們通過讀書考科舉,從而改變命運的渴望。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讀書是否能取得功名,似乎又和“命、運”有關。要想讀書高中,苦讀固然重要,但古人更信命認命,認為一切都有定數。如果有管文運的魁星保佑,蟾宮折桂是理所當然之事。因此,在科舉盛行的年代,全國遍布文昌閣、魁星樓之類的建築也就不足為怪了。
古代讀書人都拜魁星。魁星其實不是一顆星,而是北鬥七星中組成“鬥”的四顆星的統稱。這四顆星名為天樞、天璇、天玑、天權,因為排列如方鬥,是北鬥之首。魁在古代是為首、第一的意思。凡為首者都稱為魁,因此這四顆星被稱為“魁”星。
北鬥星為衆星官的主管,原來有主掌生死壽夭之職。傳說南鬥注生,北鬥注死。全真七子之一的譚處端得了怪病,怎麼都醫治不好。無奈之下隻好念誦《北鬥經》,結果大病即愈。可見北鬥星君的非凡神力。道教中有很多不同的北鬥咒,據說可以消災、招福、治病。
主管生死的北鬥星君,為什麼方鬥部分的魁星成了考試之神呢?這也許和道教中對北鬥七星的命名有關。組成魁星的四星天樞、天璇、天玑、天權,在道教中又叫做貪狼、巨門、祿存、文曲。民間認為科考狀元為文曲星下凡。因此魁星變成了主管考試的神祗也就不奇怪了。
以前考生在考試前,都要在考場周圍的市場買一件魁星佩飾,以求得文運之神保佑。道教中的文曲星形象,為一美貌婦人,手中執一個“文”字,身下騎着五色雲龍。而魁星的形象,則醜陋無比。這是因為古人認為文字具有神力,可以召神劾鬼。所以魁星就是“魁”字的樣子:鬼擡起腳而将鬥舉起。
平日不燒香,臨時拜魁星,效果可想而知。明朝時有個主考官,看到生員們迷信魁星,想要告誡學子們要靠自己,通過努力考取功名。于是這位官員出了一副上聯讓考生應對:
賣魁星,買魁星,虧心不買,虧心不賣。
對聯的寓意直白又直擊痛處,“虧心”又與“魁星”同音。這副上聯要對上還是頗有難度的,衆多考生無一能夠對出。到了第二天,主考官又将衆人叫過來,告訴他們下聯:
真胭脂,假胭脂,焉知是假,焉知是真。
拜魁星是否有效?焉知是假,焉知是真!誰也說不清。
也有種說法,魁星就是西方白虎七宿之一的奎宿。奎宿由十六顆星組成。這十六顆星“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意思是這十六星的星相,如同文字筆畫一樣。所以古代稱奎為文章。皇帝的手筆稱為“奎書”、“奎章”。至于魁星是不是則奎星演變而來,真相已經無從可考了。
魁星作為曆史上一種崇拜已經離我們遠去。但這種文化現象值得人們深思。現在的考生家長,有在考前拜菩薩、拜孔子的;有旗袍送考的(寓意旗開得勝);有讓孩子考前吃一根油條兩個雞蛋的(寓意考一百分)。這些不都是魁星崇拜的遺存嗎?隻不過換了一個形式而已。
固然可以不信,但我們不能不知道這背後的文化傳統。作為現代人,當然更要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先盡一萬分人事,然後再靜聽天命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