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隻稱為《詩》,西漢時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編成于春秋時期,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大都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但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大體上說,《風》是周初各地民間的歌謠,有十五國風;《雅》是宮廷樂歌,是當時國人的正聲雅樂,分為《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室和貴族在宗廟祭祀時用的樂歌和舞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其中民間詩歌部分,或揭露當時社會政治面目的黑暗,或反映徭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圖景。
詩篇形式以四言為主,運用賦、比、興的手法。有些優秀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美,聲調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詩經》對我國兩千多年的文學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很珍貴的古代史料。
作品導讀這是一首勞動的歡歌,是當時人們采芣苢時所唱的歌謠。詩寫出了勞動的整個過程和場面,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着勞動的熱情。
詩歌詳解
重章疊唱。全詩共三章,每章四句,每章的詩句隻變換了幾個動詞,其餘不變,通過反複詠唱,以鮮明輕快的節奏、和諧優美的音韻,把人們快樂地采摘芣苢的全過程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來,表現了人們歡快的情緒和贊美勞動的主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