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塑料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危害

塑料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危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16:28:01

受過度捕撈、海洋污染和栖息地破壞的影響,目前11%的海洋物種生存受威脅;氣候變化的疊加影響下,海洋還面臨着變暖、酸化和缺氧的困局。值得警惕的是,如今已有40%的海洋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影響,地球上僅有3%的海洋未遭人類“荼毒”。海洋困境如何破局?如何保護海洋環境,守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9月8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地研究團隊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共同主辦了“建設海洋保護地 促進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線上研讨會。在會議上,多位專家探讨了國内外海洋保護地(Marine Protected Area,MPA)建設以及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核心議題,包括應對2020年後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标面臨的挑戰、海洋保護地的政策與法律支持、海洋保護的目标等。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王宗靈指出,海洋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但近年來出現了海洋生物多樣性衰退的現象,亟須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近年來,我國沿海初步建成以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别保護區相結合的海洋保護地網絡體系。

自然資源部海洋減災中心國際交流與合作首席專家郭寅峰強調,海洋的高度連通性決定了必須從生态系統方法來考慮。加強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合作,跨區域、流域和海域綜合的手段才能解決問題。

塑料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危害(塑料垃圾污染深海)1

極地動物模型和塑料垃圾布景在克羅地亞海濱城市希貝尼克展出,旨在提醒人們關注全球變暖和塑料污染問題。 新華社資料圖

僅3%海洋未受人類活動影響,11%的海洋物種受威脅

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1%。地球上一半的氧氣來自海洋,海洋吸收了大約1/4人類活動産生的二氧化碳,減緩了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海洋也是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蛋白質,海洋裡重要的生物基因資源是人類多種藥物的來源。

海洋經濟在中國國民經濟中也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數據,2021年全國海洋生産總值超過9萬億元,占沿海地區GDP比重的15%。“海洋保護是關系到我們的環境以及民生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潔清說。

但近年來,受人類活動的頻繁影響,海洋出現生态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衰退、生态系統退化的現象。張潔清認為,“海洋的面積廣闊,看起來好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也導緻人類在數百年的開發利用中,通常會忽視對海洋和海洋生物的保護。”

根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态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2019年發布的報告,受海洋資源過度利用等人為因素的影響,海洋生态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指标正在迅速惡化,已波及全球近三分之二的海域。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40%的海洋已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影響,僅有3%的海洋尚未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海洋生物的數量和多樣性也在過去50年中急劇下降。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超過14,000種海洋物種進行了評估,其中11%的海洋物種被認定為受威脅。IUCN保護行動中心海洋團隊主管米娜·艾普斯認為,當前對海洋生物的最大威脅來自過度捕撈、污染和栖息地破壞,而氣候變化導緻這些問題進一步加劇。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也威脅到了海洋生物的生存。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國際海洋項目主任麗莎·斯皮爾介紹,如今,全球範圍内所有海洋幾乎都能找到塑料垃圾,甚至南極、北極都不能幸免。在冰蓋之下,在深深的海底,都能找到這樣的垃圾。她也發現,在加州漁業市場上1/4的捕獲物都含有塑料垃圾,其中很多都是微塑料。

從長期角度來看,氣候變化也是海洋面臨的最大危險來源之一。麗莎·斯皮爾表示,“海洋已經吸收了很多的熱量以及化石燃料所産生的二氧化碳,海洋的存在保護了人類免遭氣候變化最糟糕的影響。但對海洋來說,這也成為最大的威脅來源。”

此外,她還提到了海洋噪音污染問題。“很多海洋物種依賴聽覺尋找配偶,躲避捕食者。但石油平台、捕撈等人類噪音嚴重影響了海洋生物的生存,影響它們基本的生物功能。”

“氣候變化及其造成的威脅,如海洋變暖、酸化和缺氧等,是特别令人關切的問題,短期内這些問題難以得到解決。今天的排放可能會對長遠的未來産生影響。過度捕撈和污染問題,至少可以通過一些措施在短期得到解決。”米娜·艾普斯說。

塑料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危害(塑料垃圾污染深海)2

在海南三亞蜈支洲島海域,工作人員在海底清理垃圾。海洋中的垃圾,是旅遊區處理的重中之重,旅遊區相關部門主要對蜈支洲島周邊海域及人工魚礁區域進行清理,清理對象包括漁網、繩子、塑料瓶等。 新華社發

“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框架”應兼具雄心與務實

今年12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第二階段會議将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大會将通過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政策文件“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框架”。

在保護目标的讨論中,“海洋30目标”成為備受矚目的議題之一。所謂“海洋30目标”是指到2030年要保護全球至少30%的海洋。行動目标三(保護地)指出,确保全球至少30%的陸地面積和海域,特别是對生物多樣性及其對人類的貢獻特别重要的地區,通過有效和公平管理的、生态代表性和連通良好的保護地系統和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護措施得到保護,并納入更廣泛的陸地景觀和海洋景觀。

“目前一些國家已經采納了‘在2030年之前保護全球至少30%的海洋’這一目标。有些國家的計劃甚至超越了這一目标。不過對于一部分國家來說,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采納這一目标。”米娜·艾普斯表示。

正在參加《生物多樣性公約》COP15海洋議題談判的郭寅峰以行動目标三(保護地)為例,總結了目前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框架面臨的一些分歧與挑戰。首要的挑戰是務實性的問題。在會議上,不少發展中國家提出,這一行動目标非常有雄心,但并不想挑戰這些目标,尤其一些陸地國家認為30%的目标很難實施。一些國家希望能把各國國情、法律、發展優先、能力問題等納入考慮。

此外,也有些國家在大會上就目标可行性提出疑問,從目前7.8%的海洋保護面積增加到30%的保護面積,意味着還要增加8000多萬平方公裡,相當于一個大西洋。

郭寅峰透露,中國代表團的觀點是框架應兼具雄心,同時要務實。

郭寅峰認為在會議上另一個分歧在于,海洋決議重“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闆塊,輕“可持續利用、惠益共享和實施及主流化工具和解決方案”闆塊,尤其海洋惠益共享這部分内容探讨較少。

雖然會議提到了生态系統方法理念,但未見實現機制和應對手段的相關表述,比如大海洋生态系統方法、海岸帶綜合管理均未被提及。郭寅峰認為,海洋的高度連通性決定了必須從生态系統方法來考慮,要加強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合作,采用跨區域、流域和海域的綜合手段解決問題。

塑料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危害(塑料垃圾污染深海)3

在海南三亞蜈支洲島海域,遊客在體驗種植珊瑚,為海洋保護出一份力。 新華社發

海洋保護地是系統解決生态威脅最有效方案

如何應對海洋氣候變化?“一個健康的人去做心髒病手術時,他的生存機率更高,如果海洋整體生态環境更加健康,它也能更好地去應對風險和威脅。”麗莎·斯皮爾認為,應對海洋氣候變化的關鍵因素是,通過建立大型海洋保護地,減少海洋應對的壓力。

據悉,海洋保護地是具有明确邊界的地理空間,它受到法律或者其他有效手段保護,其首要目标是保護自然。

郭寅峰指出,擴大海洋保護地面積和質量是各方期望實現的轉型性變革的一個部分,大海洋生态系統治理、海岸帶綜合管理等理念所采用的生态系統方法是系統解決海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污染、過度捕撈、氣候變化、物種外來入侵等威脅的最有效的方案。

“海洋保護地既可以作為提高複原能力的緩沖區,也可以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自然解決方案。沿海生态系統在減緩和适應氣候變化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米娜·艾普斯說。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副教授克爾斯滕·格羅德·科爾維特博士介紹了海洋保護地的四種保護級别,包括最低限度保護、輕度保護、高度保護和完全保護。後兩種級别(即高度保護和完全保護的海洋保護地)能夠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并增強氣候韌性。

她還介紹了一些海洋保護地的最佳國際實踐,包括墨西哥、美國和印度尼西亞的海洋保護地。“這些海洋保護地有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并為當地帶來了漁業和旅遊業的繁榮。”她指出,科學研究強烈支持通過設立高度或完全保護的海洋保護地來保護海洋,以最大程度地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并應對氣候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海洋保護地僅占全球海洋面積的8.1%,其中僅2.4%的海洋處在高度保護和完全保護的海洋保護地中。

除了保護面積之外,保護的質量也至關重要。米娜·艾普斯認為,“海草床、紅樹林等海洋生态系統可以捕獲碳,海洋保護地有助于固碳,而減少碳排放又可以減少海洋面臨的威脅。全球海洋保護目标的設立,除了生物多樣性保護,也要兼顧氣候、社會與經濟等多重效益。”

王宗靈指出,中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在海洋保護地建設和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做出了努力,見到了成效。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設以來,我國沿海初步建成了以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别保護區相結合的海洋保護地網絡體系,為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中國沿海初步建成以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别保護區相結合的海洋保護地網絡體系,并且在海洋保護地及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法律。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李淑芸介紹,以前海洋保護地的許多相關工作,如選劃、規劃和管理等,大多依靠法規或部門規章開展,有時缺乏法律支撐。機構改革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加強了相關法律政策頂層設計,積極健全海洋保護地和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政策體系。

“充分利用國家在自然保護地、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等領域的立法機會,更多地融入海洋保護地和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相關條款,從法律層面加強對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支撐。”李淑芸說。

采寫:實習生 王玮 南都記者 宋淩燕 發自北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