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畫,畫的究竟是什麼呢?那些幾何圖形和筆直的線條,又或者暧昧不明的色塊究竟代表了什麼意思?藝術家想表達什麼?怎麼才能看出一幅抽象作品是好還是不好、又好在哪裡呢?
抽象藝術就是當代藝術嗎?
在美術館,面對抽象作品展,許多觀衆表示“看不懂”,這其實不奇怪—由于視覺經驗的慣性,我們對傳統水墨或者具象作品,總是更容易進入一些,而抽象作品對于大多數觀衆的欣賞習慣來說,還顯得陌生。
“抽象藝術在人們的心目中不容易被接受,這個問題在中國台灣也一度存在過。原因是對抽象藝術的欣賞是個比較短的時間,公衆的欣賞習慣需要逐步培養,并且在畫面上看不到我們日常經驗中的形,人們會很自然地問,他畫的是什麼”。
劉永仁說,整體而言,抽象藝術體系的發展背景,可分為理性的抽象表現與感性抒情的表現:“前者多半以嚴謹的幾何圖形與豐富的色彩變化,衍生出繪畫本身的信息,假若從形式内容觀點而言,它比較傾向于思考與構成理念之探索;抒情抽象藝術,則以主觀豐沛的情感宣洩于畫面上,甚至于在潛意識裡挖掘藝術語言的可能性。”
看抽象藝術,從尋找藝術家的個人語言開始
劉永仁依照理性抽象與感性抒情分成兩個大部分。從展館的現場來看,一邊展廳裡是嚴謹的線條與幾何圖形,冷靜而精确;另一邊展廳裡則是柔性的情緒潑灑,帶着某種“自動書寫”和“即興”。
“從展品裡頭,不管是繪畫還是雕塑,在我看來,理性和感性共存,但是可以從形式語言上判斷是感性居多,還是理性居多。我們看到10号和11号展廳是比較抒情的表示,11号廳中間到12号廳都是很理性的。在東方的藝術家裡,理性的東西比較少,沒有那麼絕對,即使是理性為主的畫面,也可能有情緒釋放的一個部分”。
劉永仁介紹說,筆觸、色彩與動勢是形成抽象表現藝術的主要因素:“抽象表現藝術,強調内在心理即興表現力量,從潛意識發展出一種個人語言之畫風。觀衆可以從抽離形象以外的心智空間來試圖理解,畫面上這些紋理肌理的變化、突如其來的筆觸、隐晦的不明物,從這些出發,尋找藝術家的個人語言。”
“視覺空間的拓延與流變藝術創作是心智行為,藝術家不僅要追求差異的欲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實現自我理想的精神意志。人類的心智活動從未曾安逸也難以徹底滿足。創作的渴求更是無止境的,心智引領實踐于具體的媒材,然而媒材自身最普遍的特征即是,空間的擴展性,它為創作者提供建構造形空間的可能性,空間是經由人的感知而産生,即所謂賦有生命特質的心智空間。”因此,在欣賞抽象藝術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從藝術家對媒材的使用和延展找到趣味。
劉永仁說,嚴格說起來,東方文化中的現代藝術創作,鮮少有絕對理性規律所謂極簡、硬邊風格,“在東方哲學觀受中庸及以柔克剛、剛柔協調等概念主導,在分析構成或組構之過程中,很内在需要地必須釋放一些感性成分。在精确嚴密測量及透過科學性、數學性的安排之後,忽然放縱地宣洩一些情緒,有回歸感性的放馳。”因此,在畫面中尋找理性與感性的平衡,也是抽象藝術欣賞的一種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