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順縣城東南35公裡處的太行山崇山峻嶺中,坐落着一個名叫夫子嶺的小山村。這夫子嶺傳說是因孔子遊學到此小住而得名,所以村中有夫子廟、夫子關等遺址,還有許多關于孔夫子的美好傳說。
夫子嶺村的人會唱戲,據說已有300多年曆史了。這種戲的名稱叫做弦腔,始于明代,流傳至今。據村中老人們講,弦腔是明朝時由一位河北落魄藝人傳過來的,原戲種系河北絲弦戲,傳到夫子嶺村後又與當地民歌、方言融合,逐漸演變成了當地獨具風格的“夫子嶺弦腔”。
夫子嶺弦腔,是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老劇種,有着三百多年的曆史,在其傳承發展過程中,曆經興衰和變革,但它以其地域特點、文化特色和藝術魅力一直延續至今。這一民間的草根戲劇劇種所表現的原生态的文化現象,為研究中華民間戲曲文化和戲曲傳承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原始資料。2011年,夫子嶺弦腔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300多年來,夫子嶺弦腔僅存在于夫子嶺村内,周邊村鎮則無一人會演唱,它的傳承方式就是家庭相傳、師徒相帶。因為沒有專門的曲譜和台詞,隻有依靠師傅唱一句,徒弟跟着學唱一句來學習,所以要學會唱弦腔除了靠自己的領悟和勤奮外,還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在這個僅有400餘人的小村子裡,弦腔能夠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真是讓人難以想象。依然健在的一些老弦腔藝人甚至連一個字都不識,但他們卻能将整台大戲的台詞和曲牌牢記于心中,實屬不易。
藝術特色
弦腔樂器由文武場組成,文場樂器主要是闆胡,配有四弦、二胡、小三弦、橫笛、唢呐、笙等;武場樂器以闆鼓為主,配以馬鑼、铙钹、小鉸、小鑼、鼓、小镲、雲鑼等,沒有梆子。演出始終由闆鼓統領全局,起着整台戲的指揮作用。
弦腔的唱腔結構屬闆腔體,它有10餘套闆式和30餘首曲牌。唱腔與過門曲牌往往連環式交替運用,形成了唱腔真假聲演唱藝術特點。弦腔的傳統劇目有50多種,大多為朝代大戲,反映宮廷内部忠奸鬥争和軍事鬥争的故事,它的代表劇目有《吊梅山》、《大進宮》、《羅裙記》、《訪洪調》、《兩狼山》、《孫膑下山》等。
弦腔《訪昆山》
和順夫子嶺村常演劇目:弦腔多表演朝代大戲,半文半武的戲多。行當: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 ,須生唱功戲占較大比重,有“胡子戲”之稱。道具服裝和晉劇相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