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誤田間一季春氣溫回升插秧忙?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振興鄉村·系列報道,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不誤田間一季春氣溫回升插秧忙?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振興鄉村·系列報道
90後的李忠良原本在浙江省杭州市有份收入不錯的工作,後來與人合夥做了幾份工作都感覺不盡如人意。2018年,看到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鄉村振興,一股創業熱流在李忠良心中湧動起來。他辭去工作回到老家浙江省德清縣雷甸鎮,承包80餘畝土地打算大幹一場。
然而,創業沒有想象中的容易,種什麼、怎麼種,技術支持、銷售渠道、用人招工都是難題。正在一籌莫展時,雷甸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送來及時雨。在學校的一系列幫扶下,李忠良辦起了花圃,生意日漸紅火,事業在農村紮下了根。“成校幫我闖過了在農村創業的關鍵期,是我離開大學後最受用的一次教育經曆。”李忠良說。
雷甸曆史上就是農業大鎮,随着産業發展和物流的便利,農業向小而精轉變,一批批“新農人”被吸引過來,他們當中有此前離鄉的年輕農民,也有大學剛畢業的下鄉創業者。如何留住、用好這群振興鄉村的熱血青年,大有文章可做。
雷甸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校長潘曉利介紹,學校辦起了“新農人”學堂,提出“做給農民看,帶着農民幹,關鍵還要領着農民賺”的培訓目标,學員修滿學分可獲得省裡認證的創業及高素質農民培訓資格證書。
學堂第一課,潤養“新農人”的鄉土情、農民味。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加上各類傳統佳節,成校教師們帶着“新農人”來到十裡八鄉的每一座文化禮堂,開展非遺趕集。
每一次趕集,周邊村民都會聞訊而來,他們品嘗着傳統美食和“新農人”聊起家常。一來二去,“新農人”熟知了地方的風俗人情、農業結構,村民們也曉得了有群青年人在雷甸創業。
“這是成校給我們上的思政課啊。”學員蔣大麗說,在非遺趕集中,她了解了端午水上民俗集會、中秋敬老孝親節等當地習俗,還拜老農孫偉強等12位非遺傳承人為師,學習造手工木船、做虎頭鞋等手藝。
“到鄉村創業的年輕人如果對鄉村沒有感情,多數會半途而廢。但我們開展了非遺趕集課程後,學員對‘三農’有了真感情,3年來留鄉創業成功率達到95%以上。”潘曉利說。
2020年疫情期間,在雷甸成校的幫助下,沈永平滞銷的大批蓮藕銷售一空。很快,他承包了500畝荷塘準備大幹一番。然而,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施肥除蟲的用工受到限制,工人的出勤率得不到保障。愁眉緊鎖的沈永平又找到了學校。
成校很快與縣科協簽訂協議,聯合推出無人植保機培訓,解決種養大戶的施肥除蟲問題。有了高科技的加持,原本10個人幹一周的活,無人植保機半天就能完成。沈永平激動地購買了一台,并委托成校、科技專家聯合研究低毒有機的植保項目。如今,沈永平做起了無人機施肥除蟲的生意,為安吉白茶、長興楊梅、貴州畢節蔬菜等外地農業生産提供服務。
“‘新農人’從大學畢業到基層創業,知識的更新換代會遇到問題。成校可以作為紐帶,為他們尋找所需的資源。”潘曉利說。
為解決培訓資金,成校與浙江省農廣校、縣人社局等13家單位合作辦班;為解決技術難題,成校與浙江省農科院、省淡水研究所、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湖州市生态與能源中心等簽訂合作協議。算下來,成校每年與政府部門、高校、農科教基地等簽訂協議超過50份,在行業專家與“新農人”之間架起橋梁。
雷甸枇杷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被列為貢品。雷甸現有4000多畝枇杷,年産量在600多萬斤。産量增加與近幾年疫情影響,枇杷銷售成了難題。
怎麼辦?雷甸成校又一次站了出來,與“新農人”策劃“不賣枇杷賣文化”主題活動。“草帽裡的愛情”專門獻給當年上山下鄉的知青們;“初戀的味道”更是将雷甸特有的枇杷品種“紅毛丫頭”展現在全國各地水果市場……甜蜜水果與甜蜜文化碰撞,一下子吸引了年輕人眼光,銷售問題迎刃而解。
除此之外,為避免“新農人”陷入單打獨鬥困境,成校建起了農創微信群和農創聯盟,實現同一産業的新農人抱團發展。成校還與德清農商銀行、楊墩村、解放村等組成“耕耘鄉村”黨建聯盟,在田地租用、創業資金貸款等方面提供支持。
據統計,近6年來,雷甸成校開展“新農人”培訓120期,3600餘人取得農村實用人才和其他專項能力證書,500餘人成為當地的緻富樣本。成校設計的課程,已共享全國2000多家創意小鋪。
作者:本報記者 蔣亦豐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17日第1版 版名:要聞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