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語文是一種積累

語文是一種積累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1-28 12:41:38

高中語文必修三,荀子《勸學》(節選)有這麼兩句:“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千裡”,“不積跬步,無以千裡”。

“至”與“緻”,都是“到達”意,為什麼是兩個不同的字?有沒有區别?能不能混用?

這裡如果不弄清楚,對句意理解确實沒什麼妨礙,但不應該含含糊糊混過去。有人愛說“差不多”,“都一樣”,玉山不喜歡這個調調,這不是個學習的态度。

這兩個字,雖都是“到達”的意思,使用上是有區别的,荀子用得很準确。

“至”為什麼表“到達”?要了解一個字,就要考其源流。甲骨文裡,“至”寫作

語文是一種積累(語文碎片之)1

,底下一橫,當為地面,上面是羽箭的象形,箭不管射得多高,終歸會落下來,“到達”地面。所以,這個字,表“到達”。

《說文解字》裡,把上面的符号解釋為鳥,“鳥飛從高下至地也”。玉山以為,不是鳥,是箭。畫物象形,“箭”的形象特點非常突出。而且,鳥飛而落到地面,并不常見,大多時候是落在樹上。前聖造字,豈有取用不常見之象的道理。

之所以許慎說是鳥,那是他沒有見過甲骨文,他是從篆字上去探究,“至”小篆寫作

語文是一種積累(語文碎片之)2

,上面确實像鳥。如果他見過甲骨文,斷不會這樣誤解。

“緻”的左半邊,還是“至”,所以也表“到達”。右邊是個反文。甲骨文裡沒有“緻”,但是有反文,如“牧”“放”。 且看甲骨文“牧”

語文是一種積累(語文碎片之)3

,反文就是一個人手裡拿着棍子或鞭子,幹什麼呢?放牛。就是“牧”。所以,反文的意義就是有外力作用,而使之如何。

“至”與“緻”,都是“到達”,區别就在這個反文帶來的意義上。沒有外力作用,是自己到達,就是“”。有外力作用,是别的什麼因素使之到達,就是“”。 《說文解字》裡解釋:“

語文是一種積累(語文碎片之)4

,送詣也。”就是送到。非常準确。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緻千裡”,不是自己走到的,而是車馬作用,使之到達,所以是“千裡”。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自己一步一步走到,沒有外力作用,所以是“千裡”。

這兩個字的用法清楚了,最起碼默寫這兩句時,心裡就不會犯嘀咕了。對不?

玉山以為,遇事不妨多想幾個“為什麼”,少說什麼“差不多”。腦子這東西,用進廢退。要勤于查看工具書。江湖險惡,帶本字典防身,還是有必要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