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教科書裡,藏着許多意境豐富的趣文,而其中常見的,還得數曆代詩人們的作品。
在這些作品的描述裡,大多講的都是古代發生的趣聞趣事,向來動靜結合,很是有趣。
但這些趣文,我們并不一定都能讀懂。有的意境明朗,容易辨讀。但有的卻深藏着奧秘,不細細品讀,很難發現其中的異樣。
在學生們懼怕看到“全文背誦”的文章裡,又數陶淵明的詩詞作品占比較多。
在他的筆下,誕生了太多後世奇文,其中,就有讓人熟讀不忘的名篇文言文《桃花源記》。
但學生們不知道的是,這篇看似描寫生動的文章,其實内涵豐富。在一番細細品讀之下,竟然還讀出了細思極恐的細節,這讓大家對“桃花源”産生了莫名的害怕。
事實上,《桃花源記》真的是一篇詭異的文章嗎?讓人覺得細思極恐的點又在哪兒呢?
陶淵明的創作背景在讀書的年代,語文真的是一門很神奇的學科。從一年級開始認現代生字,到後來,我們逐漸看到了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于是開始接觸古時的文字和文章,統稱文言文。
在文言文的世界裡,大多都是古代詩人所見所聞的有感而發,因此很多為描述記叙文。但也有部分作者,喜歡創作一些超出現實的奇文,以達到表達感情的效果。
在這類文章中,就包括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文章講述的是漁夫誤入“仙境”的故事。
在陶淵明的描寫裡,桃花源确實是個奇特的仙境,裡面也住滿了一群不愁衣食的人。
在那個開滿鮮花的世界裡,人們生活安樂,和平富足,完全不同于現實世界。
那在當時,陶淵明究竟經曆了什麼?為什麼在他的精神世界裡,會出現桃花源這種仙境呢?
東晉時期,王朝腐敗,人們長期生活在被壓迫和剝削的環境中,漸漸地也對這個動蕩的世界失去了信心。而陶淵明本就出生寒門,壯志難酬,心中的抱負一直難以實現。
在這樣的人生背景下,陶淵明依舊很希望能夠見到更好的世界。
因此,富有情懷和素養的陶淵明,幾乎将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創作上,他投入情感,給予美好的願望,最終創作出了驚歎于世的《桃花源記》。
教科書裡的《桃花源記》在教科書裡,《桃花源記》是一篇景色絕美的文言文。不僅細節描寫動人,還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讓讀到文章的人不禁感歎:這真是一篇書裡都能看見美景的文章。
文章裡,溪水兩岸,走百步便能看鮮嫩的花草,再往前,便是一片桃花盛開的林子,伴随陣陣花香,實在美景誘人。這華麗詞藻的背後,滿眼都是花香四溢的世界。
雖然是虛構的仙境,但在陶淵明的筆下,描寫生動,詞藻豐富,更有不同方位的細節側寫,活脫給世人呈現的,是一幅難得一見的世外桃源美景圖。
這似小說般完美的地方,其實也是作者心中的寄托與理想。
在對桃花源每個細節的表述中,其實都加入了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傾訴了他心中,對現世懷才不遇的不滿,以及對當朝腐敗統治的痛心疾首。
正是這樣一篇教科書裡的經典美文,沒想到卻内含玄機,知曉細節後,不得不令人背後一涼。
《桃花源記》裡的細節雖然文章的描述逼真動人,但認真分析下來,其實這些特寫都讓人細思極恐。
首先讓人覺得詭異的,是作者對進入桃花源的方式的描述。
一個如仙境般的地方,在古代進入其内部的方式,是不可能由狹窄到寬闊的,因為這是形容墓穴布局的方式。正常的住所不會如此進入,這是完全不符合古代布局理念的。
接着,在桃花盛開的這段描述裡,桃花的出現與花期,也是完全不符合生活邏輯的。
在古代,桃樹并不是用來觀賞的樹木,而是一種辟邪的代表。人們通常隻有在清明時節,才會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甚至會以此作為陰陽兩邊的分界線。
因此,桃花出現在古代,并不是美景的象征,而是一種“鬼神的信念”。漁夫看到遍地的桃花,地點詭異,象征的意義也直指先人,這實在讓人覺得太過湊巧。
作為這整篇故事的主角——漁夫,恰恰在古代也是一個,讓人聽起來心頭一涼的職業。
在官宦朝代,漁夫對于大家的作用無非有這兩種:一是捕撈物體,二是捕撈屍體。在文章裡,能發現桃花源的漁夫,不是在捕撈物體,就是在尋找屍體。
這明裡暗裡似乎都在表述,這個所謂的人間“仙境”——桃花源,極大可能不是陽間的世界,因此裡面住的人,也極大可能是已經逝世的人。
在對桃花源裡,所建造的房屋進行描述時,其實也是相當符合逝世的人所住。
在山下的村子裡,房屋布局應該是錯落無序的,人們必須依靠山上的基石才能建造房屋。但在桃花源裡,房屋錯落有緻,按序排好,這基本在現實中是很難做得到的。
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這些房屋,其實暗示的對象是“墓碑”。
因為隻有一座座豎立的墓碑,才有可能錯落有序,排列好,規整而齊全。更何況,這周邊還有依山傍水的環境和成片的桑竹地。
最讓人覺得詭異的,就是桃花源裡住着的人,基本也都是不符合常規生活現狀的。
這裡的人雖然年齡各異,成家生娃,但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與世隔絕”。
既然是從秦朝逃難過來的人群,又與世隔絕了,那為什麼會穿着外面當朝的衣服呢?
唯一的解釋,還是指向了“先人”。因為隻有逝去的人,才有可能接收到後輩所“給予”的,當今朝代的衣服,燒衣服給先輩,也是一種後人祭奠先人的方式。
這麼看下來,光是從大環境的細節描寫上,就可以看出這個所謂的仙境,實在是太詭異了。
結語對于東晉時期,偉大詩人陶淵明的心境與體會,我們自然是無法感同身受的。
但我們唯一可以嘗試做的,就是翻閱他的《桃花源記》。對此細細品味,研讀透徹,其實就能夠感受,他在文章裡給世人所留下的,内心所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曆史上,懷才不遇的人實在太多,特别是在政治腐敗的朝代,人們不堪重壓的生活比比皆是。我們在熟知曆史的過程中,依舊忍不住替這段艱難的歲月感到痛心與難過。
但好在,還有像陶淵明一樣的詩人,他們雖仕途不順,但仍能潛心創作。
在表明志向的奧路上,他們一路前行,并給後人留下了傳世的經典作品,也讓我們有了更進一步,接觸真實曆史世界的機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