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城東,28年崛起一座非凡城。
這裡,是中新兩國合作旗艦項目所在地,世界500強、科研機構、創新企業雲集,被譽為中國開發區的代表。
這裡,是蘇州中心城市的地标,規劃科學超前,百米高樓林立,生活設施時尚而潮流,在蘇州人眼裡是親切的“洋蘇州”。
28年彈指一揮,曆史走到了新路口。
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開發區”何以創未來,“洋蘇州”怎樣更精彩?孟夏之際,走進蘇州工業園區,答案似乎已分外清晰:
時在變,勢也變。
敢于開“頂風船”,善于走“爬坡路”,園區經濟加速回升向好。今年前7月,完成規上工業總産值3725.1億元,增長4.5%;固定資産投資288.8億元,增長9.8%;制造業投資112.7億元,增長27.4%;進出口總額681.1億美元,增長11.7%;實際利用外資13億美元,增長17.7%……一連串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指标,展現的是速度與力量,诠釋的是韌勁與質量。
時再變,志不能變。
永遠瞄準一流,與快者比,跟強者賽,朝高處攀,園區人始終以确定的心态、姿态和狀态,對沖宏觀發展形勢的不确定。“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宏大藍圖,一流“産業新區”“開放名區”“創新園區”“中心城區”的攻堅方向,刻度着膽識與胸襟,彰顯的是自信與擔當。
變,是不變的真理。不變,是變的永恒。特殊年份,“非凡園區”在變與不變中加快接續航程,踔厲奮發前行。
278平方公裡的“熱力圖”
勝浦,港田路,沛嘉醫療全球總部基地施工正酣。
8月29日晚10點,探照燈下,幾十名鋼筋工忙而不亂,除鏽、調直、連接、切斷、成型、安裝鋼筋骨架一道道工序無縫拼接。各種建材依次被塔吊運送,和轟鳴的大型機械合奏出歡快的進行曲。“一層4500平方米的車間,我們半個月就能搶出來!”沛嘉醫療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孔慶陽信心滿滿。
不止一個沛嘉醫療。
在剛剛過去的40多個高溫天裡,這樣場景在園區278平方公裡重複上演。
今年前7月,園區新增4個省級重大項目、48個市級重點項目、125個區級重點項目,總投資超千億元,開工率超90%。二季度24個項目竣工達産後即可新增年産值562億元。
登上園區管委會頂層22樓,眺望這裡的發展“熱力圖”,“火熱”二字更是躍然于眼前耳畔:
婁江北岸,塔吊林立,一棟棟總部經濟樓宇“拔節生長”,生動而有力量。
資本市場,捷報頻傳,IPO的鐘聲三年來每月為園區鳴響,未來充滿想象。
名企新秀,跑步進場,空客中國研發中心、通富超威封測基地、普華永道數字化轉型運營中心紛紛“持币搶灘”,對“2 3 1”特色産業體系投下“贊成票”。
不一樣的産業,不一樣的引力。
這裡的“2”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産業;“3”是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産業;“1”是現代服務業。
這是園區28年艱苦創業攢下的厚實“家底”,如今,更成為園區攀高煥新,搶占全球産業創新制高點的強力“引擎”。
“家底”厚,則後勁足:
——兩大主導産業坐擁千億能級,門類齊全、産業鍊完備,正加快“制造 研發 營銷 服務 總部”轉型,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
——今年上半年,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産業産值近1700億元,同比增長11.6%。其中,生物醫藥産業綜合競争力躍居全國第一,産業競争力已連續多年位居第一。
“引擎”實,則推力強:
——擁有省級總部機構56家,占全省17%,46家優質外資企業納入省級總部培育庫,獲批全省唯一“省級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
——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一區兩中心”落戶;
——生物醫藥産業十年磨劍、成功“出圈”,其中生物藥領域創新型企業數、頂尖人才數、新批一類新藥臨床批件數、企業年度融資總額、生物大分子藥物總産能連續三年全國占比超20%。
2022年,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園區用實實在在的可觀可感、有形有勢,解構了這“三要”的速度與效率。
不一樣的統籌術方法論
蘇虹路,蘇州人并不陌生。
這條路,西起227省道、東至星龍街,全長14公裡,曾連接起衆多世界名企,博世、德爾福、友達、三星……一個個“萬人大廠”讓這條路成為昔日園區制造的代名詞。
時節如流。
如今,再把目光投向這裡,路還是那條路,“景緻”卻已不同。路兩旁,是越來越多的明星外企新設立的全球研發中心。
一條路之變,折射出園區新舊動能在轉換,注解了園區制造的嶄新氣質——
目前,園區累計建有省級及以上研發機構近600家,其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79家,3年增長近3倍;已集聚各級各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4家。不遠的将來,一個個“小巨人”或将點亮“科技樹”,鍊接起上下遊更多創新力量。
一條路之變,意義更不限于此。
作為世界看中國的重要窗口之一,園區創赢制勝的砝碼不僅是腳下的道路,更是思維的門路、統籌的出路。
開放,創新,産業,在園區,這三者的關系,被形象地稱為“一根藤上的花、果、瓜”。道理很淺白:沒有花,就沒有果;沒有果,哪來瓜?
堅持開放、創新和産業“三位一體”,從體制機制到生态營造,園區用統籌的招數實現了三者“因果共生、閉環驅動”。
來看園區科技創新委員會這個切片。
這個委員會,一共30多人,幹的是其他地方的科技加經發、工信以及部分市場監管部門的活,卻形成了一條覆蓋前沿研究、資源配置、科技招商、人才培育、項目服務等的全鍊條産業促進推動體系。從項目初始階段關心呵護,再鍊接管委會其他部門和資本、行業力量,共同營造出适宜創新因子生長的生态,越來越多的人才、技術從創新盆景長成了産業風景。
獨特的統籌術,産出别樣的方法論。
——算法決定戰法:園區因開放而生,因創新而興,因産業而旺。今天的人才項目,就是明天的科創項目、後天的産業項目,所以要構建科技招商全産業鍊條、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務;
——戰法升級打法: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專業的平台孵化專業的項目、打造專業的産業集群,園區通過“招高校引院士”,從源頭創新實現成果轉化;借助科技金融,讓政府支持和市場投資成為科創的雙泉源水;
——打法闖出賽道:推出數字化改造“夥伴計劃升級版”,年内有望實現1003家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争創國家“5G 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中國軟件名園、省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不一樣的統籌術和方法論,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2007年以來,園區累計支持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項目2285個,納稅總額超70億元,相當于财政每投入1元,賺回3.5元;吸納各類風投近700億元,相當于平均每落地一家科技領軍企業,帶動社會投資超4500萬元;62家上市企業中,36家來自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平均每60家誕生一家上市公司……
“你有情懷,我有舞台;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這是園區人招引科技、人才項目時常說的一句話。
引智招才,科創育材,産業成财。開花結果,瓜熟蒂落。這就是園區的成長密碼。
“四個一流” “世界一流”
7月下旬,市委常委會專題調研園區後不久,《蘇州工業園區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動方案(2022-2025)》發布。
23頁文件,沒有華麗的辭藻,滿是思路舉措“幹貨”。以建設一流的産業新區、一流的開放名區、一流的創新園區、一流的中心城區“四個一流”為抓手,錨定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園區的雄心壯志力透紙背。
這是市委對園區的厚望與重托。這是園區人對追求卓越的理想與自覺。
“世界一流”,意味着要标配全球知名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跨國公司以及資本管理機構,打造能夠“控技術”“控标準”“控市場”“控品牌”、引領全球的創新集群。
“世界一流”,代表着頭部企業和“小巨人”能協同成長、互為生态,助力産業向下生根、向上伸展,形成亞馬遜熱帶雨林式的産業生态。
“世界一流”,呼喚着數字場景的大規模應用和新賽道的集中爆發,要通過“自上而下”設計和“自下而上”征集,建設改變未來的場景創新中心。
“世界一流”,更渴求着有獨特吸引力和國際競争力的人才制度,用“優”無止境的創新環境和全球優秀人才實現“雙向奔赴”,會聚出國際頂尖的人才集群。
号角催人奮進,發展任重道遠。
園區人很清醒。對标世界一流,科創策源能力有待提升,重點産業關鍵核心技術有待突破,大而強的國際知名品牌企業、總部經濟仍需加快培育……
園區人更務實。跳出園區看園區,放眼國際看園區,差距就是動力,落差形成勢能。
所以要聚焦重大開放平台、重大産業載體、重大科創項目、重大城建工程,加快構建自主可控、高效協同的産業鍊,建成具有國際競争力的創新産業體系,成為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進一步提升國際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推動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進一步完善,制度型開放和服務業擴大開放優勢進一步顯現。
“開放創造繁榮,創新引領未來。我們要始終保持知重負重的膽氣、攻堅克難的勇氣、勇争一流的銳氣,在新時代把‘園區經驗’傳承弘揚得更好。”市委常委、園區黨工委書記沈覓說。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千裡。
三年後看園區,兩大主導産業規模将突破6000億元,三大新興産業規模将突破550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将突破2200億元;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占規上工業産值比重達80%。
三年後看園區,各類總部項目将突破220家,海歸人才、境外人才超3萬人;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0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50億元。
三年後看園區,創新集群引領、開放活力充沛、先進産業彙聚、頂尖人才荟萃、城市品質卓越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将有現實模樣,更好發揮在市内全域一體化中的引領帶頭作用。
在曆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這就是園區,不一樣的園區,每天都在變。
這就是園區,非凡的園區,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作者:張波 黃亮 董捷 肖瑤 周悅磊
來源:《蘇州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