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媽怪言怪語
女兒兩歲的時候,我準備讓她學習刷牙。剛開始的時候,我會幫助她刷牙,她也很配合。
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叫她去刷牙,就是不刷牙。我想盡了所有的辦法,她就是不刷牙。
“你要是不刷牙,你的嘴巴裡會長出小蚜蟲的喲,會吃掉牙齒的。”
“牙齒壞掉了,就不能吃你喜歡的零食了。”
“你要是不刷牙,明天就不能看電視。”
但是,我軟硬兼施,女兒除了大哭,就是抵抗。
後來我的情緒越來越激動,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了。
接下來女兒就得挨棍子了。
是的,當父母苦口婆心地勸說時,當孩子還是不聽話的時候,每一個父母都會覺得很辛苦,很無奈。刷牙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孩子怎麼就不領情呢?
父母與孩子說話時,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溝通方式呢?
那孩子的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哭泣的孩子
第一步,主動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裡話,然後再肯定孩子的情緒第二天,當孩子心情平靜時,我就蹲下來,很溫柔地問女兒:“你不想刷牙,是嗎?”
女兒點點了頭。
“你不喜歡刷牙,是嗎?”媽媽問。
“不是。。。。”女兒開口說話了。
“哦,那你不是不喜歡刷牙,那是為什麼呢?媽媽想不明白。”
“疼。。。。”
“哪裡疼啊?”
“這裡。。。。”女兒用手指着嘴裡。
原來女兒不刷牙的原因是,我最近換了把新牙刷,可能是牙刷頭太大了,刷的時候會戳傷女兒的嘴巴,所以女兒才不喜歡刷牙。
後來,我讓女兒重新挑了她喜歡的牙刷,特意注意了牙刷頭的大小。女兒以後都很配合刷牙了。
其實,父母的本意是好的,隻是不了解孩子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導緻孩子有抵抗的情緒。而父母又會受到孩子情緒的影響,進而父母的情緒就會生氣 ,就會斥責孩子。當孩子受到父母的斥責後,就會通過大叫或者哭泣來表達情緒。
争吵中的家長和孩子
而父母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導孩子主動說出自己心裡話,然後肯定孩子的情緒。“大刷頭刷牙嘴巴肯定是很疼的啊。”在這過程中,父母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溝通,主要以傾聽孩子說話為主,然後重複孩子說話的重點“疼”,再引導孩子做出正确的選擇“買一個孩子喜歡的牙刷。”
孩子不喜歡的溝通方式是什麼呢?聽聽父母是怎麼說話的。
“我那麼辛苦地做牛做馬都是為了你,結果你卻這麼不聽話。”(制造孩子的罪惡感)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恐吓孩子)
“你再哭的話,警察叔叔就來把你抓走了。”(威脅孩子)
“這點小事,不要不開心了。”(否定孩子的情緒)
“我跟你說了多少遍,不要這樣做,現在好了,受到教訓了吧。”(在孩子傷口上撒鹽)
“長大出息啦,怎麼這麼厲害呢?”(羞辱孩子)
。。。。。。
父母都是愛孩子,但是,往往就是父母錯誤的溝通方式,反而是傷害了孩子。
不愉快的溝通方式
有一個孩子,他的父母都非常忙。孩子本來就是一個性格開朗的人。每次從幼兒園回到家裡,總是會興高采烈地給媽媽講,在幼兒園發生的有趣的事情。而這位媽媽非常忙,沒有時間聽孩子說話。每次孩子跟媽媽說話時,媽媽就會打斷說:“寶寶,媽媽現在很忙,沒有時間聽你說話,你自己去玩一會兒。”
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不喜歡跟媽媽說話。孩子也越來越沉默不語了。
而讓媽媽想不到的是,孩子的性格也變得十分的古怪。
于是,媽媽改變了自己,不管多忙,都會抽出時間來陪孩子。而且還會經常跟孩子聊天,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裡話,大多數時候,媽媽隻是靜靜地聽孩子說話。
這個孩子長大後,居然成了一名優秀的律師。
作為父母,大家都很忙,忙得沒有時間吃飯,也沒有時間去陪孩子。可是,在孩子心中,遇到高興的事情需要與人分享,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需要與人排解。這個時候,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孩子是很願意與自己的父母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的。
當孩子向父母分享時,這個時候的孩子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作為父母,要給出積極的回應。
傾聽時要特别注意兩點:1.不要打斷孩子說話。讓孩子把話說完了,父母在表達自己的觀點。2.傾聽時要專注。父母千萬不要在邊聽孩子說話時,邊看手機,或者做其它的事情。
媽媽在認真聽孩子說話
第三步 父母在傾聽後,要簡單陳述孩子說的重點,并引導孩子解決問題記得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在學校門口,孩子哭的是稀裡嘩啦的。
這個時候,往往都是老師強行把孩子抱進學校,媽媽頭也不回地離開學校。
媽媽是眼不見心不煩。
老師是見怪不怪。
老師把孩子抱進學校後,通常會讓孩子自己一個人呆一會兒,這個“呆一會兒”是讓孩子自己的情緒緩和一些。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一個人也不認識,最後是自己哭得沒有力氣了才會停下來。
老師在見孩子安靜下來了,才會再次走到孩子身邊,說一些安慰的話。
可是,聰明的媽媽是怎麼做的呢?
“寶寶,你是不是不喜歡上幼兒園啊?”首先肯定孩子的情緒。
“你是不是不想和媽媽分開啊。”引導孩子說出不上幼兒園的原因。
傾聽孩子說出自己心裡的話。
孩子不上幼兒園的原因無非兩點,第一,不想和媽媽分開;第二,在陌生的環境會覺得不适應。
然後媽媽重複孩子說話的重點。進一步肯定孩子的情緒。
接着媽媽引導孩子進行分析,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問題。
寫在最後:在溝通的過程中,孩子的情緒首先需要肯定,這點非常重要。當孩子認可父母能夠感同身受時,才會打開心扉,和父母說出自己的心裡話。而在傾聽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認真傾聽,并且不要打斷孩子說話。等孩子說完後,父母可以重複孩子說話的重點,讓孩子覺得父母在用心地和孩子溝通。接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要引導孩子分析問題,一起商量解決問題。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而不是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案。
我是@牛媽怪言怪語
在育兒的路上
發現美,傳播美
做一個正能量的傳播者
關注我,一起前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