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家是中國當代著名小說家、編劇,被譽為“中國特情文學之父”、“諜戰小說之王”。他的小說開啟了中國智力小說的新紀元,其密碼題材更是填補了文學創作涉獵領域的一個空白。近年來,麥家及其作品在海外引起巨大轟動。國内以其作品為原型改編的影視劇的熱播,更是掀起了的“麥家熱”浪潮。小說《解密》被《經濟學人周刊》評為“2014年度十佳小說”并被收入于英國著名的“企鵝經典文庫”,麥家也成為首個被該文庫收錄作品的中國當代作家。
《解密》為麥家所著長篇諜戰類小說,全書分為起、承、轉、再轉、合、外五篇起篇主要講述了容金珍的傳奇家世及其“大頭蟲”時期不幸的童年經曆,承篇記錄了容金珍被容小來帶N大學以後的學生生活和與數學系主任希伊斯的交往,轉記叙了容金珍進入701後的生活和破譯紫密的來龍去脈,再轉篇目側重着重描寫了了容金珍解手黑密并遭遇意外打擊而失敗的過程,外篇為容金珍筆記的内容。作品主要圍繞着數學奇才容金珍破解超級密碼(紫密和黑密)展開。他在幼年時顯露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數學才禀預示出他将有不同尋常的生活曆程。他進行了兩次嘗試,關于紫密的成功,關于黑密的則功虧一篑,然而他的心血并沒有白白耗費,其積聚的靈感的火花為同伴日後成功破解黑密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線索。
書名《解密》,實際上是不僅僅是指如同紫密黑密。作家不斷地抛出謎團,有關人物的、有關情節的、有關叙述方式的、甚至是有關書籍本身的。衆多謎團疊加營造出雲霧缭繞的層層幻境,叫人看不清謎底,道不明秘密。然而仔細搜尋,便能移居者蛛絲馬迹中觸碰到那開鎖的密匙——這便是那伊片混沌中的傲然挺立的清晰。混沌是雜亂的、無邏輯與秩序的,是探不到邊的神秘,而清晰卻是秩序井然。看似對立的二者實則相輔相生,相消相長。把握住混沌中的清晰,便是把握住了麥家在字裡行間留下的一個又一個密碼。
這混沌中的清晰首先體現在情節的安排上。“破譯密碼,除了必要的知識、經驗和天才的精神外,似乎更需要遠在星辰之外的運氣。”文中許多情節的進行似乎也與運氣巧妙,一樣神秘莫測,反複無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典型的即是希伊斯人形象随情節的幾度變換。希伊斯是多年前流亡至N大學的數學系教授,亦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數學家。金珍在大學時與希伊斯交往身為密切,兩人還一同研制了“數學棋”。希伊斯在一賞金珍的風采後便無比疼惜他的才華,他對金珍的過分熱情使得小黎黎一家懷疑其對金珍别有用心,而往後他幫助金珍申請出國獎學金并甚至将自己視為“老婆”的幾箱書籍贈予他等的行為隧讓人打消了這份擔憂;容金珍進入701後,希伊斯的來信又一次引起人們的戒備
人物命運的必然性對混沌中清晰的凸顯則更為分明。小說的主人公容金珍無疑是個天才,徹頭徹尾的天才。論資質,“他的記憶力、想像力、領悟力,以及演算、推理、總結、判斷等等,很多方面,他的能力都是超常的,是常人想都不敢想的。”自幼便聰慧過人,十二歲時即自己總結出乘法口訣;小學中學時期屢屢跳級,成為同窗口中有天資又愛學習的“瓜兒天才”;中學時期便得到著名數學天才希伊斯的賞識,與其一同研制了“數學棋”;在并未接觸到人腦應用學知識時便在論文中進入701破譯處後僅一年多時間便破譯了困擾全701人數年的紫密……具論性格,容金珍沉默、敏感、冷靜、孤僻,“具有一般人罕見的榮辱不驚的堅硬個性,和極其冷靜的智慧,越是絕望的事,越使他興奮不已,又越是滿不在乎”。工作中攜帶着天才特有的傲氣,研究中有種對學問有百折不撓轉牛角尖的精神。
與此同時容金珍的一生亦是個悲劇,徹頭徹尾的悲劇。他的悲劇來源于兩方面。一方面即是孩童時期的不堪經曆。自出生起由于卑微出身而被稱為受盡欺淩,領略了世态涼薄。直到被容小來先生帶走前,他都是沒有人格尊嚴的“死鬼”和“大頭蟲”。悲劇的另一方面是來自于他的天才。《呂氏春秋》有言:“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絕頂的才智贈與他成功與一輩子都享用不完的名譽,卻也讓他在日常生活面前無知、不清醒、謹慎、笨拙而荒唐,他的人生是為深度而犧牲了廣度的。由于過分的天才,容金者的智慧已超出了其個人支配的範疇,成為了需由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支配并從中牟利的存在。他特殊的職業或者更準确地說是他的國家和民族需要最大限度地拉長與利用他的天才,所以他必須盡最大可能地燃燒自己非常人的天才的一面。過分孤僻沉着的個性幫助他更專注與沉着地思考,卻也造成了他性格中幾近瘋狂的偏執,一旦有事情“破了他忍受的極限,或者觸及了他心靈深處的東西,他又似乎很容易失控,一失控就會以一種很激烈、很極端的方式來表達。”這樣的失控首先展現在得知自己計算洋先生的生平時日出現錯誤時,一向老成穩重的金珍突然崩潰大哭。進入701後,研究中鑽牛角尖的精神使他能更加迅速嚴謹地靠近真相,生活中的偏執卻在解密黑密過程中使他獲得了“深奧的敵意”,最終将他逼向了絕境(容金珍最終患上精神疾病)。“我們可以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客觀規律,但無法不相信容金珍。”他人眼中容金珍的神奇性無疑進一步助長了他天才對其自身的腐蝕性。
常人是石頭,粗糙無光澤,偶爾磕碰也僅損失幾角權且當歲月的印記。摔過的石頭仍是石頭。而天才是玻璃,晶瑩卻脆弱無比。摔碎的玻璃成了渣子,隻能是廢物一堆。天才的悲劇即是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是混沌之中的清晰。可以說,是他的極度天才才注定了他的必然毀滅。容金珍筆記的的丢失這一偶然事件是隻殺死大象的螞蟻。如同祖母容幼英能把幾噸重的鐵家夥送上天,卻奈何不了自己身上的一團肉而死于難産一半。強大且無畏的容金珍将筆記視為自己“靈魂的容器”,失去它便失去了靈魂。以他的才智,又怎會無法還原筆記中的内容?所以筆記隻是一個代表,一個摧毀天才的代表。它可以不是筆記,而是一張照片一塊手表……它的任務隻是擊垮一個堅不可摧的存在。
我以為,作家運用誇張等的藝術手法讓如此偉大的人物被以這種方式(可以稱之為自我毀滅的方式)終結自己傳奇的一生,首先是處于對客觀規律的遵循,同時也是對為祖國保密破譯事業奉獻一生卻終不得名分的人們的同情與歌頌:這份事業足夠偉大與崇高的,有着至高無上的榮耀。然而這樣的偉大與崇高決定了它必須足夠孤獨,孤獨至把人逼向“非人”的境地。現實中少有“神化”的容金珍,卻多得是向他一般為自己堅信的事業而堅持與風險的人。書中提到“天上的星星會墜落,而容金珍永遠不會。”,我卻認為隻要是生命就一定會墜落,與榮耀與名譽無關。紫密是他生命中的最亮閃光,黑密則将他吞沒在黑暗裡。但星星雖然隕落,光亮雖隻片刻。殘餘的光與熱盡管微弱,卻能幫助人們找尋真理的太陽。如容金珍一般的人們,亦國家和民族在科技探索的混沌中能夠把握住的清晰。
此外,書中特殊的叙述方式也彰顯了這混沌中的清晰,小說中“我”的存在與不斷穿插的訪談錄為神秘的故事大大增加了真實性。老實說,首次閱讀時我也被這“真實性”蒙蔽了。正是這“真實的虛假”讓故事更加巧妙與神秘。據說,該書曾因疑似稱《解密》涉及國家機密而被勒令下架。最終啟動了保密評審,23位專家中21位認為其不洩密,作品才得以流傳。這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麥家個人親身的保密工作經曆在書中得到了不觸及國家利益的最大限度還原。文中的人物均為虛構,“我”也并非是麥家,“我們”卻都是國家機密工作者的代表。作者由此向世人展現了過往文學作品中極少出現的中國保密事業工作者的生命與生活形态,這過往文學作品中極少出現的。也正因如此,《解密》在歐美國家的走紅原因除了其本身作為諜戰片的成功與優秀外,還出于它鞋帶的中國特有的曆史與文化色彩。
容金珍傳奇的人生、家族的秘史、天才的智慧、詭異的想象、莫測的命運和荒誕的現實在小說中交織糾纏,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震撼與思想震撼。關于《解密》的解密,除了混沌中的清晰外,還有衆多值得深究之處。如對于理性與神性(宗教)的讨論,如中國特有的落葉歸根的故土情懷和對祖國和民族的絕對信仰與忠貞的國家意識……漫漫解密之路,還需日後更堅定地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