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神舟七号宇宙飛船發射成功,宇航員翟志剛也引發廣大網友的熱烈讨論。毫無例外的是關于其姓氏尤為引人注意,那這個“翟”字到底該怎樣讀才是正确的呢?
《詩經·邶風·簡兮》裡有:“左手執龠,右手秉翟。”意思是左手握着笛子一樣的樂器,右手拿着雉雞毛。
《說文解字》卷四,羽部解釋:從羽從隹(zhuī),徒歴切,“dí”音,山雉也。所謂“雉”,就是俗稱的野雞。
有一個詞叫“翟衣“,又叫翟服,是中國古代後妃命婦最高級别的禮服,因其上繡有翟鳥紋飾而得名。
所以,翟一開始就隻有“dí“這一個讀音,上羽下隹(短尾鳥的總稱),本義是長尾巴的雉雞,引申為雉雞的尾羽。那後來又是怎麼被作姓氏的呢?
我們知道,古代貴族為了區分血緣和宗族系統,就産生了姓氏稱呼。公天下變為家天下之後,天子任命同姓宗族為官吏,這些同姓宗族的後代越來越多,該怎麼區分呢,于是就以封地的名稱來區别共同的姓,就叫做氏,也就是說氏為姓的分支,合起來就叫做姓氏。而“翟”姓則來源于上古時期的翟國。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上古時期,北方有翟國。西周建立後,為周朝的諸侯國,是狄人分支赤狄(喜穿赤衣)所建。春秋時期,赤狄人活躍于晉、衛、齊、魯、宋等國之間。大約公元前6世紀末,赤狄勢力最終被晉國殲滅,翟國亡。融入晉國後的赤狄人及其後代遂以原來的翟國國名為姓,稱為翟姓,此時翟仍讀作“dí”。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卿廢晉靜公,瓜分晉國領地,史稱“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之後,這三家逐漸發展壯大,與“齊、楚、燕、秦”四國并列,形成七國争雄局面。戰國時期,戰争頻繁,社會動蕩,這三國先後被秦國所滅,于是翟國人紛紛遷徙各地,仍以國名為姓。在與當地的民族融合過程中,因為方言迥異,翟姓便形成了兩種讀音,世居北方的人仍讀“dí”,而遷居南方的人卻讀作“zhái”。
一種說法是,晉國滅掉翟國以後,大部分百姓雖然仍以原國名為姓,但是原翟國的王公貴族因思念故國,從晉國逃了出來,為了安全和不必要的麻煩,便将姓氏讀音改成了“zhái”,書寫還是同一個字。之後,随着人口大規模遷徙和繁衍,就形成了北方的翟(dí)姓和南方的翟(zhái)姓。
雖然有這兩種說法,不過随着漫長的交流和融合,這兩個姓氏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南方的人也有叫翟(dí)姓的,北方的人也有叫(zhái)姓的,隻不過翟(zhái)姓的人比翟(dí)姓的人多而已。
所以呢,用作姓氏,這兩個讀音都是正确的。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當作姓氏時讀作“zhái “,是通用的稱呼。即使讀錯了也沒關系,因為這兩個姓氏同出一源,又是同一個字。當然為避免叫錯而尴尬,還是主動問一聲也好,畢竟名從主人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