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6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至”,也是夏季的第四個節氣。
古人将夏至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夏至開始,陽極陰生,夏至之日“鹿角解”,鹿屬陽,夏至感陰氣而鹿角脫落;後五日“蜩始鳴”,也就是知了開始鳴叫;再五日“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也意味着夏天過半了。
“憶在蘇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水國多台榭,吳風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洩暑熱、增進食欲為目的,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此外,生姜對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俗話說:“飯不香,吃生姜”“冬吃蘿蔔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
江蘇無錫:夏至馄饨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
夏至這天,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馄饨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馄饨,為孩童秤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山東: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稭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夏為大,至為極,萬物到此繁茂到極點,逐漸開始進入炎熱季節。這時候的人們,便開始尋覓消夏解暑的好辦法。“閑靜地高坐在積石之上靜觀麥浪,柳搖,魚遊。”作家張向天曾在《故都消夏閑記》中,記錄了以前北京的人們是如何度過炎夏的。
張向天《故都消夏閑記》節選
什刹海、積水潭、後海等地都在西城,遊人衆多的時期是由六月中旬至九月初,每日由中午以後,以上各地就漸漸滿了歇夏避暑的平民遊客。什刹海是單單在衆水環夾的一塊土股上,占據了一個狹上面積,上面搭好了席棚,滿布着吃食攤、茶館、說書唱戲等玩樂場。當下午二三點時刻,紅男綠女遊人漸多,你擁我擠,頓成繁榮世界。土股四圍是水,是柳,水上鋪着荷葉,伸出荷花,晚風送過來,遊人在擁擠中,也就記憶了炎暑。常是有一家老小的結隊出遊,坐茶館,聽大姑娘說書,跑跑停停,吃碗八寶蓮子粥,又嚼着新出水的白藕,喜喜笑笑,也倒有趣。
什刹海雖然是故都平民的消夏盛地,但從另方面看,那确又像是一個夏天晚集,商人小販均占一席地方,擺上紅綠線襪、女人用口等等。更有摔角、吞劍、打跟鬥的賣力氣的江湖藝人,冒着暑天,在衆人面前做出一面難過痛苦一面向人乞錢的把戲。遊客們有了這些消心歇念的玩意,他們更像是特别舒心地穩坐在木凳上,一面搖着蕉扇,一面擲出“大枚”來報答所欣賞的玩意。
至于積水潭則完全是一年清幽雅靜之地,若不是所謂詩人騷客之流,真少有人有那樣的耐心,閑靜地高坐在積石之上靜觀麥浪,柳搖,魚遊。原來積水潭是清西太後時候的玩樂池,潭上還有乾隆禦筆題字的一所廟,廟在潭上,是石土積壘成的一所小山,山坡是層石為級,有大松古柳作蔽障。山下是水潭,有馬足似的形狀,又像是一所湖,水與故都的北海、什刹海、後海等相連。水作淺綠色,水中多是麥稻、荷、菱之屬,水邊盡是蘆葦、垂柳。從山石上坐下,下望全水潭,綠稻,荷葉,葦草,垂柳形成了一年奇雅的清涼勝境。遠望去像有霧,有煙,籠罩全水潭,野鳥在葦叢裡吱喳,更裝點清趣。
坐在這裡的人們,如果沒有甚麼世外之思,脫塵之想就真不能耐得住,在這裡閑守。這裡既沒有玩樂場,更沒有冷食八寶粥的食物攤,穿紅挂綠的俗人怎又當得起。
此外的如北海公園、中山公園、中南海公園等等到底不能算是平民消夏地,因為那二十枚的門票限制,許多檢食省用的住戶小家,是隔在外面了。
以上不過隻就故都的平民住戶而言,假使家屬中上,稍微有些“子兒”,也就不去什刹海或積水潭,他們的去處是城内中南海遊泳池,城外香山西山。
比起來說故都所有的各種階級人士的消夏方法,都與外地不同,在唱戲上有“京派”“海派”之分,在消夏的事上恐怕也是有如此的分别。通起來講,故都中下之家,在夏天的後半天,歇了工務,在家裡脫了衣褂,或者赤腳,赤膊,拿了一柄蕉葉扇,橫卧在一張放在庭前蔭下的涼竹奇上,或者口裡還呷着熱香片龍井之類的茶,無思無慮地過了一個下午,直到涼風吹來的晚夜,才返室入睡。這也是一種消夏方法。
稍微再講究些的,不過在全家老小,守在庭院蔭下竹椅上閑卧之餘,有懂得會玩無線電的,便開了無線電,聽一聽甚麼西單商場大面包的對口相聲,或是荀慧生的戲罷了。再好的才是全家老小,雇了幾輛洋車,拉向公園或什刹海、後海等地去尋找樂,消磨半個下午。以前所論的什刹海,或積水潭等地,雖然說是故都平民消夏地,比起來說已經不是很“平民”的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