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有什麼區别?在很多時候大家都認為孫子兵法是跟三十六計并列的軍事奇書,但其實完全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計,講的是計謀,而孫子兵法則講的是計算,他無時無刻不在計算,算各種概率和可能,讓你盡可能多地掌握戰場上的優勢這是道和術的區别,層次也和境界也不一樣說白了三十六計是搞小聰明的書,而孫子兵法則是講得如何實力緻勝,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有什麼區别?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在很多時候大家都認為孫子兵法是跟三十六計并列的軍事奇書,但其實完全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計,講的是計謀,而孫子兵法則講的是計算,他無時無刻不在計算,算各種概率和可能,讓你盡可能多地掌握戰場上的優勢。這是道和術的區别,層次也和境界也不一樣。說白了三十六計是搞小聰明的書,而孫子兵法則是講得如何實力緻勝。
孫子兵法講五事七計,五事叫做道,天,地,将,法,七計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孰就是孰能。意思也就是說敵我對比到底如何,誰更占理,誰更有能力,誰更占優勢,誰更有紀律,誰的人更多,操練更熟練,賞罰更分明。讓你比較天時地利人和,還有法治環境。
這其實就是現代管理中的swot模型,也就是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之所以要比較這些東西,就是為了知道敵我實力,計算之後你才知道我有沒有勝算,有多少勝算。
孫子兵法講的是,勝負既定,然後興師動衆。這就是告訴我們,不打無準備之仗,一定要算明白了再打,如果要用這五事七計來衡量,諸葛亮的成績就不及格,他六出祁山沒有一次是謀定而後動,全都沒有勝算。
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生死存亡全都在此一線,所以不要輕易的用兵。這是表明了一種對于軍事的敬畏之心,所以孫子兵法的核心是不戰,而不是好戰,整篇孫子兵法永遠在想辦法用不戰的方式,解決戰的問題。
就好比扁鵲三兄弟的故事:一次,魏文王問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隻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隻及本鄉裡;而我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
好的醫生不是能夠治病,而是讓你不得病。所以孫子跟伍子胥同時代,但是留下的精彩故事卻沒有伍子胥更多,也是因為這點,他總是不打仗,總在打仗之外就把事情解決了,所以也就沒有表現的機會。但他曆史的地位,卻不是伍子胥能比的。這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盡量少摩擦,少幹架,發展才是硬道理。每個人都要對争執有一顆敬畏之心。無論公司也好,個人也罷,一旦陷入摩擦,必然造成巨大損失,大多數情況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所以說做人也是這樣,那些總愛耍小聰明,看似很精明的人,最後卻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反倒是那些大智若愚,腳踏實地的人,最後都做出了一番事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