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聞客戶端12月3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鄒春霞 攝影報道)豆腐諧音“都富”、“都福”,寓意好,深受煙台人喜愛。煙台人愛吃豆腐,在煙台人的飯桌上,總是少不豆腐。記者在煙台東方文化市場東方北路靠近一家豆腐坊,嘗到了煙台地道的老豆腐味道。
50歲的宋玉珍正與丈夫在自家的豆腐作坊裡,夫婦配合默契,将清洗幹淨的黃豆進行磨豆打漿、煮漿、過篩等工序,一塊塊鮮嫩的豆腐出爐了。
宋玉珍老家是萊陽大夼北苟格莊的,此前夫妻倆上班打過工,對象出去跑過運輸,在家裡搞過養殖。農村經濟不發達,夫妻倆希望孩子更好的有個發展,他們倆從萊陽學會做豆腐,一起來到煙台東方文化市場開了家豆腐坊。
提起為啥要做豆腐成為營生?宋玉珍提起小時候吃豆腐的感覺:在老家的時候就感覺這豆腐好吃。我記事的時候農村5天一個集趕集,老媽每次都回來就是買塊豆腐。
“我記憶中,媽媽一從集上回來,我用手摸一摸這豆腐熱熱的,心裡就很美,連盤子都來不及找,直接用手掐下來一塊放在嘴裡,那味道真的是太美了!太好吃了,那時候就想着,等某年某月,我能不能做豆腐?”宋玉珍說,農村每到年節,都有做豆腐的習俗,很多莊戶人家,家家戶戶都會做豆腐,自己的公公也會做,而且做豆腐手藝相當不錯。
“剛結婚的時候,我上俺公公家,吃到他親手做的豆腐,它跟外面買的豆腐味道就是不一樣,是原汁原味的豆香味兒,吃一口,感覺軟硬适中,軟軟的糯糯的那種。”
為了學習做豆腐的手藝,兩口子沒少花功夫學習。
“做豆腐關鍵在點鹵水,向老人學這門手藝的時候,就是憑着眼睛和手上的準頭,看看豆腐花是小米粒狀還是小花,反應成什麼程度,鹵水放多少沒有什麼很準确的百分之多少的比例,就是經驗。”宋玉珍回憶起往事,說鹵水點多了吧,它老了,吃起來又澀又硬,不好吃,點少了壓不成豆腐,隻能倒掉。
時間都不記得多長時間了,弄不成了就倒掉,糟蹋不少原料,功夫不負有心人,時間不長,他倆就學會了傳統豆腐的制作技藝,回煙台,就操辦起豆腐作坊,一台磨豆機、一張桌子、模具等等竈就是豆腐作坊的全部。
有句老話,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
磨豆腐要起早貪黑,從撿豆、泡豆、磨豆、濾漿、煮漿、點鹵到壓固,待這一道道工序完成下來出了豆腐,已經累得直不起腰、睜不開眼了,還要站攤位。等晚上收攤回家吃飯睡覺到早上又開始忙活,這連軸轉的營生不是一般人能夠支撐得久的。
“我每天早上三點來鐘就起來幹活,晚上八點才能回家,非常的辛苦。”宋玉珍說,有些豆腐坊做出的豆腐吃起來,總是找不着老輩的那個味道,她一直就是堅持做老味道的豆腐。
責任編輯:趙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