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君說:
如今看劇就像談戀愛,大多數的初戀已幾乎用盡了所有的喜歡,以為之後找到的會更好。但真正在一起了之後......誰知道呢?
在電影電視劇界,素來有一條不成文的“金科玉律”,那就是“續集必死定律”。
說的就是,電影電視劇的續集總是很難超過第一部。無論是票房,還是大衆口碑。人們總是固執地認為,第一部是最好的。
《捉妖記》豆瓣評分6.7,《捉妖記2》豆瓣評分5.2;
《歡樂頌》豆瓣評分7.3,《歡樂頌2》豆瓣評分5.3;
《琅琊榜》豆瓣評分9.1,《琅琊榜之風起長林》豆瓣評分8.5;
滿屏幕都是密碼,這就是其歡樂之處。
而後來的《龍門镖局》豆瓣隻有7.4分,它差的就在這裡:穿越古今的笑點,許多劇都會玩,而人們在看過《武林外傳》并一直念念不忘之後,對《龍門镖局》的期待值就會提高。
第二,“原班人馬”難聚齊
2005年李國立導演的《仙劍奇俠傳》首播,然後一夜爆火,取得了豆瓣8.4分的高分,讓遊戲改編電視劇這種形式走進了主流觀衆的視線裡。胡歌、劉亦菲、安以軒、劉品言、彭于晏的聯袂主演更是調動無數觀衆的心。
而四年後的《仙劍奇俠傳三》,亦是李國立執導、胡歌主演。雖然在口碑上有所下滑,但還是整體上中規中矩,依然還是熟悉的味道。
但是讓人期待已久了的《仙劍雲之凡》,在預告片預熱階段就引發了不少的議論,觀衆們發現主演團隊都換了。除此之外,《仙劍雲之凡》劇情和人物設置雖然依舊是“仙劍”系列的傳統作風,但在故事情節的銜接和特效的制作效果上,讓不少觀衆大失所望。
這是電視劇續集最忌諱,也是最難讓觀衆接受的。
演員一換整個故事和人物都有脫離感。在這方面《歡樂頌》制作方就很有前瞻性,從一開始就是按照季播劇的方式進行策劃,每一位演員簽訂的都是三季的合同,所以無論劇本之後如何調整、戲份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演員都要完成第二部和第三部的拍攝,這也是《歡樂頌》劇組“原班人馬”為何能湊的那麼齊的原因。
要不就像《青雲志》、《大唐榮耀》和《新版還珠格格》全部一次性拍完,分批播出。
第三,偷換概念做系列劇
還有一種續集是直接偷換概念,企圖将第一部劇的“人氣”嫁接到第二部劇上,而實際上除了名字相同以外,其它的完全不同。
這些劇無外乎包括以下兩點:第一,絕大多都不使用“原班人馬“;第二,故事情節跟上一部完全沒有多大關系,是一個全新的故事體系。
《琅琊榜2》就是最典型的列子,整個劇中沒有靖王和梅長蘇,演員也沒有第一部熟悉的身影,所以觀衆接受度也會下降。
還有一種别樣的蹭熱方式,就是圍繞一個點,做系列劇。比如近期開播的《戀愛先生》,就延續了《好先生》裡“先生”這一話題;又如職場劇《翻譯官》的姐妹篇《談判官》,也是在話題和人物上做系列延續。
這類劇普遍隻是沾熱度,而并不直接蹭熱度,觀衆還是比較能接納的,其中也不乏有成功的例子,比如大型女性傳奇劇《甄嬛傳》《芈月傳》《如懿傳》,軍旅題材劇《我是特種兵》《我是特種兵之鐵血戰神》《我是特種兵之火鳳凰》等等都是屬于成功案例。
其實,續集定律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續集,很多電影的續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反而取得了比第一部更好的成績:
《異形》續集《異形2》、《終結者》續集《終結者2》、《奪寶奇兵》續集《奪寶奇兵3》、《教父》續集《教父2》、《蝙蝠俠》續集《蝙蝠俠2:黑暗騎士》、《星球大戰4:新希望》續集《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戰》。
《星球大戰4:新希望》
這些續集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第一部大賣而獲得了很多的預算,從而有更多的錢來做好特效、挑好演員、做好後期,也有的是因為第一部的名氣讓續集沒有出世便備受關注,還有的是因為幹脆換了導演(異形由雷德利·斯科特換成了詹姆斯·卡梅隆,星球大戰由喬治·盧卡斯換成了伊文·克什納)。
還有的續集幹脆同第一部“背靠背”拍攝,或者一部電影因為時間限制人為拆成上下兩部,不能真正當成兩部片子來看。比如《魔戒2:雙塔奇兵》之于《魔戒1》《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和《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等等。
中國也有這種違反續集定律的劇。《毛騙 第一季》豆瓣評分8.4,《毛騙 第二季》豆瓣評分9.3,《毛騙 終結篇》豆瓣評分9.6,足以“封神”。更重要的是,導演不知名,演員不知名,内容不主流,受衆小卻幾乎收到一緻好評。
再如一些特定體裁作品,比如《金瓶梅》、《肉蒲團》等,無論拍幾部,評價也都大差不差。
可見,好的作品重點還在于内容,真正想要把續集做好,還是要用心。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