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明 Manifest. 謀篇布局>
經院哲學的第二個特點是根據同系列各部分以及其細分部分的主次體系來謀篇布局,類似于我們今天在學術論文中使用的章節結構。這體現在哥特式建築中就是将内部空間首先劃分為區别明顯的中堂、耳堂與後堂三個部分,再對每個部分進行更細緻的空間劃分。不僅僅是大空間的劃分,這種理念還體現在各種細枝末節之中,比如柱子被劃分為主墩柱(main piers),大附牆柱(major shafts),小附牆柱(minor shafts)與細附牆柱(still minor shafts),每種柱子都被用于特定的場合之中;又比如窗花格被劃分為主級、次級和第三級的直棂與框緣。
哥特式建築構件的細分
總而言之,這種分析式的謀篇布局讓哥特式建築更加層次分明、規矩統一。但是它的副作用是設計時總是追求在同一邏輯層次上的構件保持相似的裝飾性圖案。原本應具有的豐富多樣的形式被抑制住了,以便統一為标準的形制,隻允許稍有變化,就如同自然界中某一物種的不同個體之間的劃分。
<顯明 Manifest. 呼應與推導>
經院哲學寫作的第三大特點是“區分明确,且推論具有說服力”。與之對應,哥特式風格要求觀者不僅能從室外推想出室内的大緻結構,從中央大堂推論出側堂的形狀,而且能從一個柱子的側面推導出整個構造體現,這些都依賴于哥特式建築對“可推導性”的堅持與對随意變化的排斥。而到了晚期哥特式建築之後,流動性過度與相互滲透的效果才被逐漸接受甚至開始鼓勵。
在這一點上以聖德尼教堂為例,複合式拱柱與上部的拱肋之間相互呼應,中堂的内拱卷由有力的小柱承接,外拱由較細的小柱承接,而橫隔拱肋與對角拱肋則由三根高高的附牆柱支撐。簡而言之,更重要的拱肋往往與更重要的柱子連接在一起,反之亦然。這一一對應的關系使得教堂的上下部空間相互呼應,它并非完全出于對功能和經濟性的考慮,而更多是出于理性主義所做出的的設計。
聖德尼教拱肋與拱柱呼應的内景
<功能還是錯覺>
而其他諸如扶垛與飛扶垛之類的建築構件,固然有其力學上的作用,比如抵消威脅拱頂穩定的、引起變形的力;但是與此同時,也引發了強烈的美感。就比如沙特爾主教堂飛扶垛上的纖細精緻的柱子、神龛、與尖塔,它們顯然不是出于實用的理由被塑造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形态。而其他諸如窗花格之類的設計也帶來了同樣的疑問,這些到底是源于“功能”,還是用于制造某種符合信條的“錯覺”?
沙特爾教堂的飛扶垛
事實上,通過我們的分析便可得知,哥特式建築上的種種設計并不是完全出于功能考慮,也并非現代為藝術而藝術而制造的美學意義上的錯覺。一個真正浸染于經院哲學中的人,會從“顯明”的角度去看待建築。構成一座教堂的諸多構件,其目的是為了保證建築的穩固性,就如同哲學大全中的諸章節是為了保持經學理論大廈的有效性。
正如同在經學大全中重新體驗到思考與推導的過程,經院哲學家也要求在哥特式建築的諸多構件中重新體驗到建築的構造過程。不同于人文主義者對和諧的最大程度的追求,經院哲學家所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明晰,投射在建築上,即追求形式與功能上的絕對清晰性,也因而我們今天才會在哥特式建築上看到規整分層的布局、繁冗複雜的呼應與不斷分劃的細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