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與萬人空巷意思一樣的成語

與萬人空巷意思一樣的成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2 04:07:03

從血緣來說,中文和日文算是極其親密的一對。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的傳入開啟了大和民族的文字之旅,也讓二者在語用、語義上有了許多類似的現象。比如說,漢語中形形色色的成語詞集,在日語中也并不鮮見。

一生懸命、白川夜船、天地無用、則天去私…… 看着這些日語成語,怕是許多人腦海中都會冒出幾個問号——它們究竟從哪裡來?又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與萬人空巷意思一樣的成語(單刀直入天地無用)1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單刀直入”了。來源/電視劇《非自然死亡》截圖

如果翻開日本的成語詞典,說不定還會有股熟悉感湧上大家心頭。你看,異曲同工、一字千金、心猿意馬、溫故知新,仿佛全是熟悉的面孔。

與萬人空巷意思一樣的成語(單刀直入天地無用)2

日語成語“空前絕後”(くうぜんぜつご),也是與漢語一模一樣的日語成語。來源/電視劇《行騙天下》截圖

背後的原因也并不複雜。公元三世紀,漢字傳入日本,這場聲勢浩大的文化之旅中,成語就是繞不開的一隅。尤其是其間掀起的“漢學熱”,就成了許多日語成語的搖籃。

比如唐時,大量的遣唐使跨洋而來,載着滿滿的學習成果歸去,許多唐詩也就此傳入日本。這些極富才情的詩句迅速俘獲了彼岸民族。一時間,學習和欣賞唐詩成了日本文人的基本教養。為了讀懂、讀好唐詩,他們還專門發明了“訓讀法”,也就是将漢語的實詞保留在日文中,将虛詞轉化為日語的助詞和助動詞。這下,語言溝壑也算是填了個七七八八,唐詩的流傳更加暢通無阻。學習唐詩的同時,日本文人發現,這些美妙的詩句裡居然還藏着許多朗朗上口還極富特色的表達。比如,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便有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說盡了人世滄桑和世事無常。再比如杜甫筆下的《哀江頭》,“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一處“明眸皓齒”幾筆便勾勒出了女子眼眸亮潔、牙齒潔白的美麗姿容。還有曹松的《己亥歲二首》,所謂“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将功成萬骨枯”,後半句直接将一人封侯背後的皚皚白骨戳了個入木三分。正因此,随着這些詩句的流傳和吟詠,諸如此類的表達漸而跳脫出長句,不僅鋪成了日語成語誕生的部分土壤,更搖身一變,化為“ねんねんさいさい人じんおなじからず(年年歲歲人不同)”“めいぼうこうし”“一将功成りて萬骨枯る(一将功成萬骨枯)”,勾畫出日語成語的初始形态。

當然,唐詩并不是此類成語的唯一來源。形形色色的中國古籍也曾扮演這樣的角色。比如,佛經《摩诃摩耶經》便有“待宰羔羊”一說,比喻臨近死亡的人,在日語中,便被表達為“屠所の羊”,同樣表示瀕死頹唐之物。有時候,日語成語的源頭也可追溯到另一片大洋彼岸,伊索寓言中的“火中取栗”,到了大洋這邊的日本,成了“火中の栗を拾う”,意思也照舊,還是指向為他人的利益而冒險。

不過,要說日語成語是漢語成語的原樣移植也不盡準确。頭一條,日本的成語定義和中國就有所偏差。日本的《國語大詞典》裡,成語被解釋為:古人創作的,有固定形式的習慣的語言。簡單來說,就是既有熟語,又有諺語、慣用語,結構豐富,字數也不限。正是這種寬松的條件和約定,讓日語成語有了不同的光景。

比如“晴耕雨讀”(せいこううどく)、自縄自縛(じじょうじばく)還有守株、完璧等,都長成了不同的模樣。前兩者是日本文人根據漢語的自造詞,後兩者正是守株待兔、完璧歸趙的日式表達。在漢語寓意欺騙的“朝三暮四”,在日本卻成了隻顧眼前、不顧後果的人和事。而經常出入各大比賽場合的“落花流水”,到了東瀛,反而冒起了粉紅泡泡,成了男女雙方互相戀慕的代名詞。

與萬人空巷意思一樣的成語(單刀直入天地無用)3

推心置腹,可不是割肚子。來源/電視劇《東京大飯店》截圖

别急着詫異,日語成語的名堂,遠不止這些。

本土生發:生活的詞彙創造

白川夜船、一生懸命…… 怎麼這些詞從哪裡看,都尋不出什麼漢語的影子呢?

這便是日語成語的另外一部分,簡單來說,便是源自日本曆史和文化的自創詞彙。這些詞彙不僅數量豐富,還大多脫胎于生活。比如控訴日本天氣變化無常的“旱天の慈雨”“夏の小袖”,反映農耕的“青菜に塩”,還有反映宗教信仰的“もとの木阿彌”等。

也有些成語,是帶着故事出場。

比如白川夜船(しらかわよふね )就有自己的典故。有一個人和别人撒謊說自己去了京都,對方壓根不信,故意使絆子,問他是否路過白川。這人本就是紅口白牙編瞎話,自然隻能順着話頭,說自己路過白川時正在船中呼呼大睡。對方一聽,得,徹底露餡兒。原來白川并不是什麼河流的雅稱,反而是個地道的城鎮名字。故事一流傳,“白川夜船”變成了固定表達,專指“酣然大睡、一無所知”。類似的還有“小田原評定”(おだわらひょうじょう ),就和日本戰國時代的政治家、軍事家豐臣秀吉脫不了關系。當時的豐臣秀吉鐵了心要吃下北條氏,實現天下一統,其中便有一場小田原之戰,都快兵臨城下了,城主北條氏直這才召開緊急會議商讨政策,可到底是戰是和,北條氏直一直猶豫不決,愣是拿不出主意,結果沒有懸念,自然是戰敗。這筆“黑曆史”也被成語“小田原評定”如實記錄下來,後世仍用它來意指馬拉松會議或者久拖不決的會議。

與萬人空巷意思一樣的成語(單刀直入天地無用)4

豐臣秀吉

源于故事之外,有些成語還在創造故事。

“一生懸命”就是日語成語中出場率非常高的一位,不過這個成語可不是一生都在“命懸一線”的意思,日語中,懸命本意指拼命、拼盡全力。1925年生于日本的小野二郎就曾做過“一生懸命”的代言人。老爺子一輩子就幹了一件事——做壽司或者說做好壽司。據說,在小野二郎的店裡吃壽司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這位主廚往往會一臉嚴肅地做完壽司端給客人,然後目不轉睛地看着對方吃下去。這樣特殊的“癖好”隻有一個目的,就是觀察食客反應,以便對食材或做法進行微調。畢竟,掌勺七十多年,小野二郎的腦子裡就琢磨這一個問題,怎麼讓壽司變得更美味。七十歲之前,他每天早晨都會親自前往菜市選購食材,每一份壽司用什麼米、醋,米飯怎麼煮,保持什麼溫度,都經過他無數次實驗。

與萬人空巷意思一樣的成語(單刀直入天地無用)5

壽司之神 小野二郎

再說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成語——天地無用。請停頓三秒鐘,猜猜是什麼意思。

與萬人空巷意思一樣的成語(單刀直入天地無用)6

是不是猜到了,“天地無用”其實是漢語“請勿倒置”的意思。不過,這個成語就連日本人都開始誤解了,所以目前已經逐漸被“此面朝上”取代了。

還有一些日語成語,也反映了時代變遷,“則天去私”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在許多研究者看來,這是日本衆多成語表述中最難理解的一個,不僅因為其構詞,更因為這背後勾連起的人生浮沉。

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是這個術語的創作者。1916年11月,在日本新潮社發行的《大正六年文章日記》的扉頁題辭裡,夏目漱石寫下了這個詞。同日刊載的《十二名家文章座右銘解說》這樣解釋:天就是自然,去私就是主觀,就是技巧,則天去私,就是要求創作者的文章保持自然,天真流露。雖然也算是官方注解,可真要往深裡究,則天去私的故事,還得再講得遠一些,久一些。

與萬人空巷意思一樣的成語(單刀直入天地無用)7

夏目漱石

1857年2月,夏目漱石出生在江戶(東京),其父是幕府時代江戶世襲的名主,算是官吏行政和治安的地方官,家境也能稱得上優渥。隻可惜夏目漱石出生後,家道日益衰落,作為最小的孩子,出生不久後的夏目漱石便被送到别人家撫養,這也讓他的童年布滿了坎坷與陰影。把夏目漱石拽出泥潭的正是文學。1905年,其代表作《我是貓》問世,新穎的視角、輕松但不乏犀利的筆觸使其迅速受到讀者歡迎,原本任職高校的夏目漱石也自此邁入了自己的創作之旅,成為專業的作家。彼時,日本思想界和文學界正盛行着自然主義的風尚,也就是主張文學無意承擔指導讀者的責任,隻需要用生物學的觀點觀察一切社會現象,強調人的本性和本能沖動。但夏目漱石并不同意這些。至少在他這裡,筆墨能化為利劍,直戳社會的問題與症結。在1908-1910年,他便完成了自己的三部曲《三四郎》《從此以後》《門》,雖然标榜知識分子的愛情小說,卻筆筆到位,句句帶血。比如《從此以後》,講述主人公代助與好友同時愛上姑娘三千代,然後義氣使然,代助成全了好友與三千代的婚姻,可多年後再見,代助發現自己仍然深愛三千代,三千代也沒有真正收獲幸福,最終代助頂住了重重壓力,仍然選擇牽起病重的三千代的手,去奔赴一場“看不見光明”的未來。同樣,《門》的落足點,也是唱出了日本當時沖破封建束縛的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在精神上所遭受的壓抑和痛苦。

這些叩問與迷茫曾為求學日本的魯迅點燃了思想的火苗。魯迅評價夏目漱石是一個“像牡蛎一般把自己藏在殼裡”,隻知從書本中讨生活、一有機會就大講知識可貴的教師。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這些思想并沒有得到善待。《我是貓》登載後,其包含諷刺的文風和立意便戳中了日本文壇自然主義奉行者的咽喉,換來的是質疑與險阻。可夏目漱石始終不曾停筆。

與萬人空巷意思一樣的成語(單刀直入天地無用)8

在日本的魯迅

到了生命的暮期,夏目漱石又寫下新的三部曲。不同的是,這三本小說都把目光投向了因愛情失敗而孤獨痛苦的人,主人公們都有着強烈的嫉妒心和利己主義,卻最終都落入了糟糕的前途。正是在這段時期,夏目漱石走向了自己找到的“出路”——則天去私。有研究者這樣解讀夏目的内心世界,則天去私,是克服本能的徹悟,它代表着一種無私,不僅要求傾向超塵脫俗、萬事順其自然,也作為一種文學方法,表示天真地自然流露,達到返璞歸真的藝術境界。對夏目漱石而言,這似是一種苦尋出路而不得的和解,也象征着孜孜不倦筆耕不辍背後的灑脫。既然聚焦社會,批判現實之路不一定通常,那何不把視線收回,放到個體身上,做好自我的修養與建設。于是,他在一次又一次地創作中,和自己和解,和社會和解,挽救精神的坍塌,修複不安的心靈,然後又滿腹希望地投入下一輪尋找。

有意思的是,夏目漱石本人漢學淵源濃厚,其筆名漱石便出自《晉書》中的“漱石枕流”一說,漢詩更在很長一段時間扮演着他的精神食糧。研究者們推測,夏目漱石最終向往的“則天去私”,也藏着中華先賢的哲思。《論語·泰伯》有雲:“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所謂則天,便是以天為法。以天為法,為世尋道,這算不算是大洋彼岸的青年,沐浴詩書禮樂之後,再次發出的呐喊與叩問?

至少,回首則天去私背後的故事,放眼于各色各樣的日語成語,我們能發現,悠長的文明與思想曾這樣傳播、流淌,并最終在人與事的勾勒中生出了回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