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諸侯争霸;群雄并起,烽火連天。彼時中原以趙、魏、韓、楚、燕、齊、秦七國為大,人們稱其為“戰國七雄”。然而到了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愈發明顯。公元前266年,趙國君主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趙丹接位,即趙孝成王。此時的趙孝成王尚且年幼,故而國家大事暫由其母親趙威後負責,由她臨朝聽政。
趙威後是一位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女子,當時的年紀不過三十出頭,卻非常有自己的見識。在她剛剛主持朝政之時,秦國便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危急之下,趙威後決定向齊國求救,而齊國卻想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以換取齊國出兵。趙威後舍不得自己的小兒子離開自己身邊,但在聽取了大臣觸龍的谏言之後,還是将長安君送往齊國去了。
在此之後不久,一次齊王派遣使者帶着信來到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還未拆開信件,就開始向使者了解齊國的近況。她依次詢問了齊國的收成好壞與否、百姓平安與否、齊王身體健康與否。這讓齊國使者聽了之後很不高興,責難她認為不應該首先詢問收成和百姓,反而讓将最為尊貴的君王放到了後面。對此,趙威後微笑着回複使者,她認為沒有收成便沒有百姓、沒有百姓又怎會存在君主,故而問候時不可以舍棄根本而隻問枝節。對此,齊使聽聞後無話可說。
這則故事典出于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纂的《戰國策·齊策四》中,原文是“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成語“安然無恙”便是典出于此,意指“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趙國從惠文王到孝成王時代的過渡階段,趙威後臨朝聽政的兩年中,給後世留下最為生動記載的兩件事情(即“觸龍說趙太後”和“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均與齊國有關。要知道,彼時的齊國雖然依舊堪稱天下最為富庶的諸侯國之一,但在經曆了五國伐齊的浩劫以後,其綜合國力和外交影響力均大不如前。經曆了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在惠文王時期逐漸顯現出改革成果,開始取代齊國成為天下唯一可與強秦匹敵的國家。那麼此時的趙威後以及趙國,為何要與齊國保持如此緊密的關系呢?
首先,從趙惠文王後期開始,着力提拔廉頗等一系列對秦強硬派,改變了“避秦伐齊”的外交路線,以圖加強 與山東各國的聯系。為此,惠文王時期甚至不惜歸還過自己占據的齊國城池,以圖改善兩國關系。并且在繼續保持與燕國盟約的同時,開始了和魏、齊兩國的聯姻。據悉,趙威後就是齊湣王之女(另一說,魏國宗室女)。
其次,相較于占據東海漁業、鹽礦之資源、交通樞紐之便利的齊國,趙國不但位于北地、土地相對貧瘠,同時距離虎狼之秦更近。因此,即便趙國的軍事力量在當時比齊國強大,卻也必須搞好與後者的關系,用以确保對抗秦軍之時的後方穩定。
另外,如果趙威後真的是齊湣王之女,那麼“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這則故事中的齊王(即齊襄王),就是趙威後的同父兄弟了。這層關系,很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趙威後對當時外交孤立的齊國所展現的友善姿态。不過齊襄王和趙威後一樣,都是在前265年去世的,兩國之間的關系也因此出現變數。此後的齊國君主(齊王建)受到秦國“遠交近攻”政策的影響,在秦趙長平大戰之時,拒絕了趙國的糧草請求。最終,趙國、齊國皆在秦國君臣的缜密布置中滅亡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