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發達國家的位置
高度發達國家是發達國家發展水平很高、人均很富有、各領域世界排名都位居前列,高度發達國家可分四類,高度發達大國、高度發達小國、高度發達富國、準高度發達國家。
高度發達大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發達國家的領導力量是核心推動力)
高度發達小國——荷蘭、瑞士、瑞典、比利時、奧地利、丹麥、芬蘭、挪威(人少但有科技不可小視)
高度發達富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有點工業實力與技術),愛爾蘭、新西蘭、冰島、盧森堡(靠個别領域就很富有了)
準高度發達國家——意大利、韓國、西班牙、新加坡、以色列(水平欠些或沒有公認比較低調)
高度發達國家按人口及國土分大國型與小國型高度發達國家的大國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韓國、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亞(10個)
高度發達國家的小國型——荷蘭、瑞士、瑞典、比利時、奧地利、丹麥、芬蘭、挪威、新加坡、以色列、愛爾蘭、新西蘭、冰島、盧森堡(14個)
早期公認的18個發達國家:
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瑞典、丹麥、挪威、芬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奧地利、荷蘭、澳大利亞、新西蘭。
可以發現高度發達國家中愛爾蘭、冰島、西班牙、新加坡、以色列、韓國6國不在其中,1990年代公認的24個發達國家就是這24個高度發達國家,韓國、新加坡、以色列3國是1997年确認為發達國家的,其它21國是1990年以前就确認了,具體是1987年劃為高收入經濟體。
幾個重要年份現發達國家的人均GDP表現1960年人均GDP上900美元(世界平均的2倍)的國家:
美國、新西蘭、加拿大、盧森堡、瑞典、澳大利亞、瑞士、挪威、冰島、英國、丹麥、法國、西德、比利時、以色列、芬蘭、荷蘭、奧地利(從高到低)
1960年人均GDP不足900美元的國家:
意大利、愛爾蘭、希臘、日本、新加坡、西班牙、葡萄牙、韓國(當時韓國特窮,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沒上榜)
可以看出美國等17國是基礎比較好的,很早就富有了,有些小國靠賣資源都能緻富;意大利和日本是二戰後迅速恢複了,原來都有工業基礎;以色列、愛爾蘭、新加坡、西班牙、韓國5國是二戰後迅速發展起來的。
1970年人均GDP不足1600美元(世界平均的2倍)的國家:
希臘、愛爾蘭、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葡萄牙、新加坡、波蘭、馬耳他、匈牙利、韓國(這時韓國還沒朝鮮高)
1980年人均GDP不足5000美元(世界平均的2倍)的國家:
新加坡、塞浦路斯、馬耳他、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韓國、波蘭(匈韓波低于世界平均)
1993年人均GDP不足9000美元(世界平均的2倍)的國家:
韓國、馬耳他(就2個高于世界平均),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波蘭(有些國家沒數據)
2005年人均GDP高于1500美元(世界平均的2倍)的國家:
盧森堡、挪威、冰島、瑞士、愛爾蘭、丹麥、美國、瑞典、英國、荷蘭、芬蘭、奧地利、日本、比利時、加拿大、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意大利、新加坡、新西蘭、西班牙、塞浦路斯、以色列、葡萄牙、韓國、斯洛文尼亞、馬耳他
2005年人均GDP不足1400美元的國家: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愛沙尼亞、克羅地亞、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都高于世界平均)
二戰後發展起來的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概念是1962年提出的,有些國家二戰前都工業、科技、教育很厲害了,有些國家是二戰後才迅速發展起來。
高度發達國家二戰前都有底子的: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西方六巨頭),荷蘭、瑞士、瑞典、比利時、奧地利、盧森堡(二戰前工業化都不錯了)
高度發達國家二戰中崛起的:加拿大、澳大利亞(二戰歐洲很多資金、人才、訂單轉移美、加、澳、新四國,促進加與澳的工業化)
高度發達國家二戰後迅速發展起來的:芬蘭、挪威、冰島、愛爾蘭、西班牙、新西蘭
高度發達國家二戰後從一窮二白崛起的:韓國、新加坡、以色列
從工業、科技、教育三方面看高度發達國家第一層:美國,超級發達國家,全方位的強,各領域的領導者,是發達國家的核心力量
第二層: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四巨頭發達國家,多領域也強悍,是發達國家的重要力量
第三層:意大利、加拿大、韓國、荷蘭、瑞士、瑞典,多方面都有競争力的,部分領域超強有自己的優勢,是發達國家的中堅力量
第四層:澳大利亞、西班牙、比利時、芬蘭、奧地利、挪威、丹麥、新加坡、以色列,部分領域很厲害,發展水平是不錯的,有些依賴發達大國,是發達國家的中堅力量
第五層:愛爾蘭、新西蘭、盧森堡、冰島,個别領域有優勢,很富有的,嚴重依賴發達大國,是發達國家的普通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